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2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爱写作文
2024年02月26日

蓝印花布:悠悠古韵醉人间

“蓝印花布”走进校园


蓝印花布传承人任老师手把手教小记者制作


蓝印花布上的智慧

暨阳实验小学(城中)小记者站 潘紫萌

寒风凛冽,我的内心却是火热的,因为今天有我特别期待的小记者活动——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

首先,老师在每个同学的桌上放了一块白布,并介绍了印花布的凹印花型的刻版。每个组的图案都不同,我们组选择了国花牡丹花作为印花图案。接着,老师让我们依次体验刷浆的过程。在刷浆的同时,老师鼓励大家随时提问。我很好奇这个浆是由什么物质制成的,而且觉得这个过程非常新奇有趣。

刷完浆后,我把布放到隔壁的阶梯教室风干。等我们都回到陶艺教室后,老师回答了我们之前提出的问题。我恍然大悟——原来,刚才的浆是用白石灰和豆粉制成的。

接着,老师给我们讲解了蓝印花布的历史和知识。蓝印花布的染料是从一种叫蓝草的草药中提取的。通常,蓝印花布采用全棉材料制作。古时,只有男士才能在染坊进行染色,因为染色是一项体力活。据说这些男士经常接触蓝草,他们身体都很健康,不容易生病。甚至有人说,生吃蓝草等于吃板蓝根。这些有趣的民俗让我又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活动的最后环节,我将刷过浆的布拿回陶艺教室,放进染料中。经过十几分钟的浸泡,染料渗透进棉布中。老师戴上手套,将印染好的棉布拧干后发给每个同学,并告诉我们,还需要我们将布带回家洗净,去除上面残留的浆并晒干后,才能得到最终的成品。

晚上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将布洗得干干净净。当布干透后,一块印着白牡丹花的蓝印花布完美地展现在我面前。我非常喜欢它,将它叠成小方块放在我的枕头旁边,闻着还有股清香呢!

通过这次活动,我体验到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蓝印花布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一种传承和展示中华文化的方式,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指导老师:杨文婷)

布上青花

暨阳实验小学(城中)小记者站 茅奕韬

简约的蓝白二色,仿佛是天空中的蓝天白云。布上青花,展现的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韵味。今天,我有幸体验了布上青花技艺,感受这穿越千年的非遗文化带来的独特魅力。

走进陶艺教室,映入眼帘的是桌上一块块洁白整齐的正方形麻布,我顿时被吸引住了。

我找了一个位置坐下来,情不自禁地摸了摸眼前的白布,这布有点凉,有点粗糙,是我没接触过的材质,我心里越发期待了。不久,课程开始了。老师向我们讲解了布上青花的制作过程,并给我们展示了一些精美的成品。

动手制作的时间终于到了!我的手紧紧攥成一团,兴奋极了!我先选择一块金鱼花纹的刻版,然后就是涂染浆了。老师说,染浆是由石灰和黄豆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调好的染浆,看上去像“土豆泥”。我凑近闻了闻,一股豆浆的清香夹杂着一丝丝的石灰臭,真是种奇妙的味道。我学着老师的样子,把染浆均匀地涂在金鱼身体上,涂好后将刻版拿开。大约自然风干半小时后,一条活灵活现的鱼儿就展现在了我的面前。

接下来该染色了。老师端来一盆染料,染料看上去是绿色的,我的小脑袋里不禁冒出个小问号:老师展示的布明明是蓝色的,为什么染料是绿色的呢?随后老师便给我们解惑了:原来是因为绿色染料在空气中会氧化成蓝色。真神奇!

当我把印有小鱼的方布从染料中拿出来的一瞬间,那愈发明艳的蓝色犹如鱼儿在碧蓝的海洋中畅游,我不禁惊叹于布上青花的魅力。染色完成后,再经过清洗,布上青花就完成了,染好的布可以用来装饰、做衣服……

蓝白二色的交融,又仿佛是鱼儿在大海中遨游,布上青花技艺的魅力令我陶醉。

(指导老师:徐芷毓)

难忘的活动

暨阳实验小学(城中)小记者站 李知霏

今天是我第一次参加融媒小记者活动——学习制作蓝印花布,我又紧张又期待。

到了教室,任老师已经准备好材料在等待我们。任老师开始给我们演示整个染布的过程。等到任老师完成后,我就开始按照步骤来做。我先将刻版放在染布上,再用刷子刷浆,刷完之后将布放入绿色的染料中。等布上了颜色之后,再拿出来阴干。非常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原来的白布变成了蓝色,上面还有着许多漂亮的图案。每个人的作品都是不一样,我们觉得很自豪,还拿着作品一起拍照留念呢!

今天的蓝印花布制作活动可真有趣!我们不仅知道了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手工工艺品之一,还锻炼了动手能力。这真是一次难忘的活动!

(指导老师:杨晖)

“蓝”之韵

暨阳实验小学(城中)小记者站 汤姝果

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看不一定,“蓝”也可以胜于“青”。

蓝印花布,是南通的一项非遗文化,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老百姓一般都会在上面印上许多吉祥的纹样,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版式分两种,一种蓝底白纹,一种白底蓝纹,但无论哪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

这次活动,让我清晰地了解到了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第一步,先用铅笔在布上刻出大概纹样,再根据纹样制成模具,再顺着纹样将图案印好。第二步,用板蓝根等草药做成浸泡的液体,浸泡二十几分钟后再拿出。第三步,等一段时间入色,别急着晒干,拿出清洗一下放阳光下晾干即可。

不过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刚取出来时那刺鼻的味道,令人望而生畏,而且也不是预想中的蓝色,反倒是显眼的青色。当我耐心观察时,它开始“变身”了,最后成了古朴又好看的深蓝色。

在享受这有趣的制作过程的同时,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如同蓝印花布一样,我国还有许多的非遗文化,它们是否会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是否会慢慢退出我们这个时代?答案是:“不会!”如今,无数人正努力保护着它们,如蓝印花布散发的那股淡香一般,使人陶醉于那无穷的韵味之中。

(指导老师:卢燕)

一块布,一份情

暨阳实验小学(城中)小记者站 张悦己

蓝印花布,是我国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江南一带。

那朴素典雅的蓝印花布,就是以白为底、以青而染的一件艺术品。青与白的交汇,如滔滔大海上荡漾着白色的波涛,如茫茫青空中飘着洁白的云朵,又如薄薄白瓷间点着风韵的青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蓝印花布,一丝一缕,绘出别样的美。

这次,任老师带着这一块块璀璨的蓝印花布,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他不仅讲解了蓝印花布的知识,还让我们亲自实践了一回。我望着桌上的白布,为祖国的伟大文化而骄傲。用豆磨成的粉还留有豆粉的香味,沁人心脾。我拿起铲子,在皮板上刮起来,一下一下,一朵生动韵味的白牡丹跃于布上。

当蓝色的染料流过布上白花时,那花儿如绽开一般,漂亮得让我的眼光离不开那块布。蓝白的交汇,如一串串音符,美妙雅致,荡漾着浓浓江南意,彰显着东方文化的气息。回家后,我将这块布放进水中漂洗了一下,洗完,整块蓝印花布都散发出文化气息,虽逾千年,漱齿犹香。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陷入沉思:在蓝印花布逐渐淡然的时代,这些了不起的巨国工匠能一直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让我们品味蓝印花布之美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一块布,一份情。江南雨,细而柔;江南风,轻而舒;江南布,朴而韵!纯白棉布靛蓝染,蓝白图案中国传……

(指导老师:陈喜联)

走近非遗,感受布上青花之美

暨阳实验小学(城中)小记者站 项琛壹

这天,我作为融媒小记者非常荣幸地参加了“非遗进校园——蓝印花布”活动。

一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就是三幅巨大的蓝印花布,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今天给我们授课的是蓝印花布传承人任鲁老师。任老师先介绍了蓝印花布的历史: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是我国传统民间工艺品,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我们要干嘛呢?原来任老师会带着我们体验两个制作蓝印花布的工艺:刮浆和染色。刮浆的时候,老师拿出了一个很像浆糊的东西,还有一块带有图案的镂空刻版。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像浆糊的东西是由豆粉和石灰调成的。接着他又手把手地教每个小朋友体验刮浆。终于轮到我了,我跃跃欲试,内心十分激动。任老师握着我的手,开始刮浆。他沾了厚厚的一层浆,又把刻版按压在了我的布上,然后教我从刻版的上面往下面刮浆,把防染浆刮入刻版的空隙中,漏印在布面上。刮完之后我发现我的图案是一条双尾鱼。刮浆完成之后,任老师让我们把已经刮好浆的布放到阶梯教室里阴干。等布阴干之后,任老师又端出一个大缸,大家一闻都后退了三步。我捏住鼻子凑上去看了看,原来那是一缸绿色的颜料。我好奇地问老师:“不是蓝印花布吗,为什么染料是绿色的呢?”“布经过绿色颜料染色之后,会跟空气发生氧化,然后它就变成蓝色了。”任老师的解答让我恍然大悟。我们把布丢到了这个大染缸里,等布“吃”上颜色之后再拿出来,放在每张桌子上。我仔细观察我面前的那块布,果然,这块布过了一会儿就从绿色变成了蓝色,真是太神奇了!最后我把制作的蓝印花布带回家,放在清水里用力地搓洗,然后晾干就大功告成啦!我制作的是一幅双尾鱼的蓝印花布,寓意着“年年有余”!

这次活动真是太精彩了,让我既学习了非遗蓝印花布的奥秘,又亲手制作了属于我的作品。

(指导老师:吴敏霞)

神奇的扎染

暨阳实验小学(城中)小记者站 陈忆铭

今天下午,我上了一节神奇的扎染课。

这是一节社团活动课。我们班张老师让我和宋梓轩去参加,地点在陶艺教室。当我们走进教室,看到了好多不认识的材料,特别是有一个大缸在桌上摆着,让我心里充满了好奇。

正当我不解的时候,社团老师笑眯眯地对我们说:“想必大家都很好奇吧?!来,让我们一起解开这个疑惑吧!”她马上给我们播放了一个视频,原来这节课是要让我们学习蓝印花布是如何制作的。通过视频,我认真细致地分析了这个过程,染前进行捆扎上色,染后处理哪几部分,都弄得清清楚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知道了扎染是中国民间的传统工艺。

看了这个视频,我们都跃跃欲试。接下来,就正式开始制作啦!

首先,我用清水浸湿一块小白方巾,并将它拧干。然后老师让我们挑选图案,我选了一个最喜爱的图案,并在布上刻出了这个图案,放到染缸。当我小心翼翼地从缸里取出时,一股难闻的味道扑鼻而来,老师说这是染料的味道,纯植物的,对人体没有危害。当我打开这块方巾时,它已经由原来的白色变成了蓝色,我心想:这也太神奇了!我们中国的古人真是太聪明了!

这节扎染课,不仅让我们增强了动手能力,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指导老师:卢稀钰)

非遗活动进校园

暨阳实验小学(城中)小记者站 徐羲乐

今天,我去参加“非遗进校园——蓝印花布”活动。

老师先给我们拿出一块布,用刻版涂出图案。只见他沾了一些灰色的染浆,涂了涂,一朵牡丹花便映入眼帘了!我和同学们都诧异地问:“蓝印染布,不应该是蓝色的吗,怎么是黄色的呢?”老师笑着说:“它马上就会变色了!”

接下来,老师给我们讲了蓝印花布的历史。原来,蓝印花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随后,老师又给我们讲了染色、漂洗等工序。

最后,老师端来一盆染料,一股刺鼻的味道便扑面而来。我们忍着不适,把布浸在染料里。再捞出来时,牡丹花变成了白色,但是布却变绿了。我刚要发问,老师就说:“10分钟后它就变成蓝印花布啦!”果真,“绿印花布”变成了蓝色,经过我的漂洗和晾晒,一块蓝印花布便制作成了!

很可惜,蓝印花布因为工业发展而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随着人们对非遗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蓝印花布会再次复兴的!

(指导老师:王心怡)

色韵东方

暨阳实验小学(城中)小记者站 沈星辰

今天,我和融媒小记者们一起上了一节神奇的扎染课。这是我第一次与蓝印花布相逢,感受了它独一无二的美,体会了这种古老技艺的独特韵味。

蓝印花布,布上青花,蓝白幽韵,简单的颜色,渲染着淳朴自然的清新之气,点线面的融合交错,勾勒出民间文化特有的韵律和美感。这种技艺,承载着中华儿女对于美的无限向往,跨过悠悠历史长河,延续了数千年。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蓝,引人遐想的颜色,是一种奇妙的色彩,它无处不在,从天空到海洋,从艺术品到日常用品,蓝色以其深邃、神秘的特性,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美好。今天我们跟随老师将这梦幻般的蓝色和纯洁的白棉布完美融合,成为一块质朴素雅的蓝印花布。

拿起一块毫不起眼的白棉布,轻轻抚摸,如历史般细腻又厚实。接过印花防染浆和漏板印花,我迫不及待地开始制作!我先让白棉布上“长”出美丽的花纹,再用植物染料调制成“傍晚天空最后生成的蓝”,然后多次给棉布染色……经过反复刮浆、洗花与清洗,一条安静又霸气的中国龙盘在布面中间。哇!太美啦,我被它的美惊呆了!花纹疏密有致,仿佛一条神龙在平静的海面上嬉戏,我高兴得忘乎所以,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此刻,我是魔术师,一块普普通通的白棉布在我手中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件璀璨的艺术品。

古老的东方艺术需要传承,更需要发扬光大。这一次传承之旅让我对蓝印花布充满了向往,我为祖先的智慧而自豪。我相信,蓝印花布一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色彩,带来无限的生趣。

(指导老师:陈喜联)

你好,蓝印花布

暨阳实验小学(城中)小记者站 方韵熙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写的正是蓝印花布。蓝印花布产于江苏南通,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也称药斑布,具有悠久的历史。

近期我们学校开展了一次活动,让我们这些融媒小记者亲自体验制作蓝印花布。只见桌面上摆着一个碗,里面装有石灰粉和黄豆粉制成的浆,还有一个鲤鱼跳龙门的刻版。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轻轻舀起一勺浆,一阵豆香扑面而来。我将其重重地刮在刻版上,眨眼间一条活灵活现的小鱼诞生了,接下来只需静静地等待。

在等待的过程中,老师给我们欣赏了许多蓝印花布图案:凤戏牡丹、喜鹊登梅、鲤鱼跳龙门等,琳琅满目。

欣赏完了这些图案,印有小鱼的布也干了。万事俱备,只差晕染。两位老师抬着一口大缸摆在了我们面前,里面晃动着绿色的染料,一坨坨蓝蓝的不明物体散发着难以描述的味道,熏得我头晕目眩,我真不想把我的小鱼作品放进去。可老师才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布就往里扔。再次拿出布时,它变得绿油油的,让人不忍直视。慢慢地,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它变成了蓝色,异味也渐渐消散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抹散发着民族气息的古朴蓝。

蓝印花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可现在会制作的人越来越少,再这样下去就会面临失传的风险。让我们一起努力,将这份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指导老师:路国红)

本版摄影:庞秋石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