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化机:大国重器“张家港智造”
澎湃港城“新”动力
扫码看视频
工人赶制“非标”装置产品订单 任广真 摄
□融媒记者 胡冯浩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不仅仅是文人的浪漫想象,更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生动写照。如今,在现代制造业的舞台上,张化机(苏州)重装有限公司将这一愿景照进了现实。
日前,记者走进张化机的生产车间,一个高约三层楼的“庞然大物”映入眼帘,金属的气息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仿佛置身于一个“钢铁城堡”。“这台设备是丙烯腈联合装置中的反应器,专门为石油化工领域定制的。”张化机(苏州)重装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朱斌指着这台设备向记者介绍,它有着极强的耐高温能力,可以在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
“直径近10米、长度34米、重量达480吨、耐高温达460摄氏度……一个个非常规的数字揭示着设备最大的特点——‘非标’。”朱斌告诉记者,高端装备往往涉及复杂的产品结构,不同客户的需求也各有差异,而“非标”制造能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独特的解决方案,这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量身定制这些形状不同、功能各异的装备,对生产工艺又有着怎样严苛的要求呢?朱斌介绍:“高端装备制造涉及设计与研发、材料与工艺的选择、零部件的制造加工以及装配调试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他进一步以焊接工艺举例:“我们需要根据材料的性质、厚度以及所需承受的压力等因素,选择适合的焊接方法和工艺。在这个过程中,对焊接参数的精确控制至关重要,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焊缝质量不达标,甚至影响整个装备的安全性能。”
因此“非标”设备的生产往往高度依赖于人工操作与经验判断,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引进智能化设备提升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又是大势所趋,如何平衡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难题。张化机的答案是“化整为零”。
“每台设备都是由筒体、封头、接管等零部件组成,要想实现整体智能化确实难度很大。我们决定先从实现单个零部件的智能化入手,一步步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非标’到标准的转变。”朱斌说。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焊接的质量,张化机有一套特别的“秘诀”。在企业的零部件车间,记者目睹了负责人所提及的“秘诀”,只见一排智能设备整齐排列,正忙碌而精准地进行自动焊接作业,工作人员仅需在一旁输入程序,便可掌控整个焊接过程。“以往由人工来焊接零部件,通常需要耗费15至20天,然而借助这种智能焊接设备,我们能够实现不间断24小时作业,仅需4至5天便可完成。”朱斌说。
此外,智能焊接设备能够实时检测焊接过程中的温度、压力等关键参数,并通过数据分析来预测可能出现的焊接缺陷。一旦系统检测到异常情况,便会立即停止焊接并发出警报,避免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
从整体“非标”定制到局部标准化生产,从依赖人工操作到发展智能制造,张化机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勾勒出一条转型升级的脉络。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力量,也彰显了其在适应市场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不断努力。
超大型核心设备高压反应釜、单体最大的酯化反应器、“亚洲第一塔”C3分离塔、全球首创海水淡化装置……近年来,张化机不断拓展装备制造版图,将业务范围从化工机械领域延伸至海水淡化领域,乃至国际核聚变工程等尖端领域,打响大国重器“张家港智造”品牌。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