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8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周末视点
2024年08月02日

殷志华:让盘扣“盛放”于方寸之间

蜻蜓盘扣


折扇盘扣


殷志华开展公益活动


□融媒首席记者 周晓艳

“一袭旗袍摇国色,三分淑气蕴风华。”若旗袍上缺少了一粒粒小巧精致的盘扣,便失了很多的韵味。

60岁的盘扣手艺人殷志华痴迷盘扣技艺,在“螺丝壳里做道场”,让传统非遗在指尖“盛放”。

过目难忘 痴迷盘扣技艺

殷志华是金港人,17岁开始跟着村里的裁缝师傅学习手艺。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学手艺是件苦差事,早上天不亮就得出工,挑着缝纫机跟在师傅身后挨家挨户地揽活,晚上回师傅家学着打下手,时常得忙碌到次日凌晨。

尽管那时有缝纫机,但中山装几乎都是手工缝制的,师傅负责量体裁衣,缝边、缝扣眼等简单的活计基本由殷志华和另一名学徒负责。缝得密了、疏了,针脚不齐整,得拆了重缝。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殷志华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一粒小小的盘扣虽是服装的点缀,但精妙细致处最见功力。“当时,常见的盘扣为一字扣、蝴蝶扣,盘扣虽小,但做起来颇费功夫,手上时常扎出血来。”3年后,殷志华出师了,20岁的他跟随村里的裁缝师傅们前往北京闯荡。

殷志华白天在路边揽活,晚上回暂住处制作衣物。到北京后,他发现很多时髦的款式是之前没见过的。为了尽快了解最新的服装样式,殷志华一有空就到友谊商店购买服饰杂志,根据书上的裁剪图反复操练。殷志华注重量体裁衣,他做的衣服贴身、有型。一年后,殷志华小有名气,收徒弟、租房开店,很多人慕名而来。

殷志华真正爱上盘扣,是在1994年。

那一年,被称为中国旗袍制作领头人的台湾旗袍大师杨成贵先生在北京开设了旗袍专卖店。他制作的旗袍,魅力无穷,被人们视为经典。第一次走进店里,殷志华就被眼前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旗袍惊艳了,尤其是旗袍上一粒粒精美雅致的盘扣,让他喜欢得挪不开眼。当时,殷志华住在郊区,得空就打车到店里欣赏旗袍上的盘扣,宛如欣赏一件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尽管打车一个来回得花100元,这在当时很是奢侈。

“店里的盘扣很讲究,旗袍什么颜色,就在扣子上镶嵌同一色系的布料和图案,有的扣条里还镶嵌了铜丝,制作各种造型,讲究设计感。”尽管几十年过去了,回忆起店里的盘扣,殷志华仍历历在目,赞不绝口。从观察到模仿,殷志华的盘扣做得越发精致,盘扣在他眼中成了精美的装饰品。

一缠一绕 小盘扣里做文章

2001年,殷志华离开北京回到了张家港,在老家干起了老本行。半年后,由于生意滑坡,他改行跨入了机械加工行业。

只要是真正的热爱,不论多久,依然会满怀热情和期待。2020年,闲下来的殷志华开始深入研究盘扣技艺,去年元旦,他在市区国贸弄开办了自己的盘扣工作室。

‌ 盘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称盘纽、纽结、纽绊,由布条经手工折叠、缝纫、盘绕而制成,是传统中国服装(旗袍和马褂)使用的一种纽扣,不仅起着固定衣襟的作用,更是服装装饰的点睛之笔,生动地表现了服饰重意蕴、重内涵、重主题的装饰趣味。在漫长的岁月中,盘扣作为女红的一项重要手艺在民间广泛流传。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节奏的改变,盘扣同许多其它传统技艺一样,慢慢被人们忽视、遗忘,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盘扣”这个词既新鲜又陌生。

盘扣看似轻巧,却要经过繁琐的工艺,选料、设计、裁剪、烫衬、车条、做花型……细分起来有10多道工序。或以花以物为型,或以字为型,花样繁多,凝结着盘扣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和璀璨匠心。在殷志华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各式盘扣首饰和盘扣装饰画。有模仿动植物的蝴蝶扣、蜻蜓扣、梅花扣等,还有《蝶恋花》《玉兔戏丹桂》《张家港湾鱼篓》《金麦穗》等富有装饰性的盘扣作品。每件作品都像是一幅画、一首诗,婉转动人,温婉含蓄,又精致典雅,令人爱不释手。

张爱玲曾说:“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为探寻盘扣之美,殷志华动足了脑筋。“盘扣分软扣和硬扣,软扣就是直接用布条编织成扣头;硬扣则是在布条中间加入金属丝,这样盘条的可塑性更强,可做出更丰富多样的造型。”殷志华介绍道,硬扣设计自由灵活多变,造型稳定。相较于软扣,硬扣扣条与盘扣造型的制作难度更大。“这种结合盘、缝、包、缠等多种工艺,集配色、拼接等多种技巧于一身的小小扣子,于细微处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谈起盘扣,殷志华难掩热爱。

创新传承 弘扬东方美学

万物皆可“盘”,指的是用盘扣工艺制作的原创盘扣艺术品。殷志华店里的《寿比南山》就是一幅原创盘艺。“盘扣作品都是用一根扣条绕到底,一根1米长的扣条,就得制作三四个小时。”殷志华告诉记者,他早上8点多到工作室,夜深人静是创作的最佳时期,为此,他常创作至深夜才回家。所幸,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对于殷志华的这种做法,家人觉得是“螺丝壳里做道场”,很不理解。可殷志华不这么认为,他相信自己的眼光,更相信传统盘扣的独特魅力,坚持用盘扣“小配饰”折射出传统“大文化”。

中式的美在于骨而非在皮,气蕴神髓从内在沁出可谓真正之美。盘扣,便是如此。“不论从制作技巧还是从材料运用看,盘扣都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一粒小小的盘扣,不仅仅只是一个服装配饰,更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这是千年流传下来的精髓与美好。”正是这份喜欢,让殷志华沉浸于盘扣的制作中。云彩、蝴蝶、喜字、寿字等美好事物都成了他制作的灵感,他将中国文化元素、生活元素融入精致的盘扣中,制作了种类丰富、造型各异的盘扣衍生品。殷志华还尝试着将现代元素融入盘扣中,进行创新设计,并结合刺绣、绒花、掐丝等非遗技艺,碰撞出特别的火花。

为了更好地传承盘扣这一“指尖非遗”,让传统技艺走出去,除了创作精美的作品外,殷志华走进图书馆、城南文体中心、博物馆积极开展公益培训活动,推广盘扣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盘扣技艺,领略到盘扣的魅力。

“衣袖盘扣花,心有千千结。”一结一扣间,织就了东方古韵。“前年,我申请了盘扣非遗传承人,申请非遗是想进一步传承、保护、促进盘扣技艺,延续它的生命力,让它走进大众生活。”在殷志华看来,盘扣虽小,却蕴含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凝聚了手艺人的巧思与技艺,是一种美的展示与追求。他希望用热爱点燃传承之火,让盘扣成为一朵朵盛放在方寸之间的“花”。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