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镇和廊桥
□孙雁群
有河就有桥,就有津渡,就有码头,就有古镇的富庶和繁华。
如果有两条河呢?比如黔江濯水古镇的阿蓬江和蒲花河。
取名濯水古镇,应该就与两条大河有关。在群山逶迤的深山更深处,举目青山,俯首沧浪,两条长河汩汩滔滔,可以濯缨,可以濯足:一座千年古镇便有了许多的灵气和豪气。
所以濯水风雨廊桥又名沧浪桥。
如果说泰顺的北涧桥让人惊艳,龙山的惹巴拉长桥让人惊喜,那么,濯水的沧浪桥则是让人震撼了。因为,全长658米的沧浪桥,是由四座修建年代不同、风格各有特色的廊桥连接而成。它层层叠叠而又蜿蜒而前,横跨了阿蓬江和蒲花河两条河流,一个洲心岛和一块陆地。
阿蓬江全长249公里,是乌江第一大支流。这是一条由东而西的内陆河,站在河边,或许你会想起苏子的一句词:“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而蒲花河就发源于濯水古镇境内。两河交汇处形成一个几字形半岛,春日里百花盛开,姹紫嫣红,人称“濯水花田”。
从濯水古镇出发,踏入廊桥“沧浪亭”,就走上了四座廊桥:跨越阿蓬江的“濯河怀远”,越过濯水花田的“唐钟长韵”,穿过蒲花河的“彩虹伏波”,还有就是蒲花河北岸那一段陆地廊桥“蒲花飞龙”了。
一半在水中,一半在岸上,这样的廊桥太有个性了!“濯河怀远”造型古朴典雅,“唐钟长韵”钟楼高耸并悬挂着一口仿唐铜钟,“彩虹伏波”是形如彩虹的单拱桥体,而“蒲花飞龙”立面以龙的整体形态为创作原型,仿佛一条与水相生的飞龙正跨河腾飞。
站在濯水古镇,放眼望去,整个沧浪桥巍峨华美又姿态翩然,令人叹为观止。
除河道中的桥墩为钢筋水泥外,廊桥其他部位均为木质结构,木料之间以榫头卯眼互相穿插衔接,有十足的工艺感和明显的民族特征,多层坡式顶棚和雕花屋檐,使廊桥成了“有屋顶的街道”。两岸村民既可在此休闲,也可在此交易。
两条滔滔大河,四座风雨廊桥,让人想见古镇当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眉飞色舞。濯水古镇,现在是5A级景区,也是一个集土家吊脚楼群落、水运码头、商贸集镇于一体的千年古镇。
行走在光滑如玉而又斑驳坎坷的青石板街道,随处可见商业的发达和文化的厚重:始建于乾隆时期的万天宫,各种殿堂、廊舍、阁楼琳琅满目,是江浙商人建的会馆;濯水古镇早期的信用机构烟房钱庄,由汪氏家族与徽商詹氏家族共同开办;临河而立的龚家抱厅,议事厅内的“镖”字旗和“忠”字旗迎风招展。而其他会馆既有往日旧景,也有时下“新”内容:湖广会馆禹王宫,四合院里演南戏;江西会馆万寿宫,大戏台上唱昆曲。还有古镇第一所义学讲堂濯河坝讲堂,古镇的进士宅第余家大院,古镇神医居所徽派古建筑“光顺号”,古镇“濯水第一楼”的临江五层吊脚楼汪本善旧居……
交通是一座桥梁的基本职责,而交流是一个古镇兴起和繁荣的基础。史料记载,濯水古镇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期仍然商贾云集,一度成为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必经之路:外地的洋货辗转而来,本地的山货远销而去。商业的交通和交流,自然带来文化的交往和融合——只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才能滋养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古镇街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石碑,“天理良心”四个大字,一笔一划十分深刻:这一处距今121年的石碑,是武陵山区极为少见的一座“道德碑”,也是古镇商贾经商、为人处世之道的最醒目的表达和警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陆路交通崛起,古镇商贸萎缩,渐渐沉寂多年。
现在,更多的远来者走进古镇,踏上沧浪桥,穿着个性鲜明的土家族服装,戴上苗族头饰,在心旷神怡中凌波而行,在和风细雨中回环而止。
如果你来濯水,一定要吹着江风慢慢溜达,走廊桥逛古镇,然后,在阿蓬江边的老街坐下来,点一锅酸辣适宜的鸡杂火锅,吃一个火辣辣汗津津,酣畅淋漓。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