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寻丝绸文明 传承非遗文化
——2024年度融媒会员小记者采风活动
小记者活动合影
蚕丝探访
常青藤实验学校小记者站 翟浩羽
今天,我们来到了苏州丝绸博物馆,探访“潮涌丝路长”长江丝绸文化展。
跟着讲解员阿姨,我们看到了许多人工织造的丝绸物品。在一间房里,有两个工人在一个丝绸织机上工作:一个人负责抽丝,另一个人负责制作丝绸。听着讲解员阿姨的讲解,看着工人的操作演练,我深刻地了解到蚕茧是如何变成蚕丝,蚕丝又如何被织成丝绸的。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蚕宝宝屋。里面有一个笸箩,里面有许多的蚕宝宝。讲解员阿姨说,一定要保证所有蚕宝宝的健康,因为只要有一只蚕宝宝突发疾病,其它的蚕宝宝就可能被传染,这样所有蚕宝宝都会死掉。长大成熟的蚕宝宝会在旁边的木棍上结下蚕茧,有的已经破壳而出变成了蚕蛾,有的还在茧里沉睡。这时候,我惊奇地发现,蚕茧的边上有很多小黑点点。我问讲解员阿姨这是什么,她告诉我:“这是蚕卵。蚕卵是雄蛾和雌蛾互相交配后产下的。在它们交配完成之后,雄蛾会立刻死掉,雌蛾在产卵之后也会死掉。”这也太神奇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不禁让我想到了老师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真是鞠躬尽瘁……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一个宽敞的大厅。每个人面前都放了一个装满热水的盆子,里面有三个蚕茧。老师给我们发放了材料,并演练了如何把空心扇子缠满蚕丝……我按照老师的步骤开始缠了起来,这也太难了吧……我屏住呼吸,一丝不苟地缠了起来。缠了整整一个多小时,我已经满头大汗,心烦意乱,手指都快缠破了,隐隐作痛……可想而知,这是一项多么费时费力的工序啊!看着周围的同学们也都在认真地缠着,我心想:不能气馁,就再接再厉!终于,我缠完了蚕丝。我在扇子的表面装饰上了蝴蝶和小草,贴上了亮晶晶的小钻石,包上包边条,一把漂亮的蚕丝扇子就成功完成了!扇了一下,还真有风!一下子把我的疲惫和热意都吹散了!
最后,讲解员阿姨还教会了我们如何辨别丝绸的真假,并采访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快结束的时候,我们一起合影留念。
真的好喜欢这次的“潮涌思路长”长江丝绸文化研学活动,它让我感受到了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指导老师:董倩)
穿越千年的丝绸之旅
常青藤实验学校小记者站 顾星豪
随着时光的脚步,我和常青藤的融媒会员小记者们一起踏上了探寻古老丝绸文化的旅程。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历史与现代交织相融,每一步行走都仿佛踩在了时光的长河上。
进入博物馆,那些前所未见的丝绸展品映入眼帘。它们或华丽绚烂,或简约现代,从古代的华丽绸缎到现代的时尚设计,无不彰显着丝绸工匠的智慧与匠心。在这丝绸的映衬下,我仿佛和其他小记者们一起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之中。
接着,老师带领我们了解了丝绸的整个过程。从蚕虫的卵、幼虫、蛹、成虫四个生长形态,到蚕丝的提取、织造、印染等各个环节,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丝绸的神奇之处。在蚕丝厅,我们亲手体验制作了蚕丝扇,体会到丝绸工艺的复杂与精妙。“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词,正是对古代丝绸工人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他们像春蚕和蜡炬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编织出温暖与光明。
这次参观让我深刻感受到丝绸文化的历史底蕴、技艺精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苏州丝绸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展示丝绸精品的殿堂,更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这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丝绸文化的辉煌与传承,传承与创新的交织之美。这趟丝绸之旅,让我对丝绸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也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视角。
(指导老师:董倩)
丝绸文化探索之旅
常青藤实验学校小记者站 展苏晨
作为融媒会员小记者的一员,这回我们迎来了一次别具地方特色且富有意义的文化探索之旅。我们走进了苏州丝绸博物馆,一起探寻长江丝绸文化的发展历程。
苏州丝绸博物馆于1991年建立并开放,是我国第一座丝绸专业博物馆。刚到达博物馆,馆外那座充满设计感的艺术建筑——《四方的雨》就吸引了我。千条万缕的纯白色“丝雨”垂直落下,仿佛千万根晶莹顺滑的蚕丝悬挂于上,静静地诉说着江南丝绸的发展历史。建筑的尽头便是苏州丝绸博物馆,馆内设有历史馆、现代馆、未来馆、桑梓苑等六大展区。
进入展区,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精美而又繁复的丝绸世界。从桑蚕的起源,到复杂的生丝工艺,再到精密的古代织机,以及各式各样的绸缎布匹,无不彰显了中国丝绸的精致华美与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我站在织染坊的花楼织机前,被古代人民高超的织造技艺及创造力所折服。两层高的织机上,有工匠在呈现着古法的丝绸编织,五颜六色的丝线穿梭其中,就像一条光彩夺目的彩虹瀑布。这些五彩的丝线经纬交织,织出了一匹匹华丽的绫罗绸缎,也组成了一幅幅充满文化底蕴的历史画卷。
最后,我们还亲手体验了蚕丝扇的制作。从缫丝开始,从蚕茧到蚕丝再到丝扇,虽然只是部分简单的工序,但我还是不禁感叹于传统手工艺的无尽魅力。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传承的使命感。在如今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下,传统的手工业已经鲜有人问津。我们这些新一代的祖国花朵,应该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让古今结合,为传统技艺注入活力与创新,让我们的丝绸文化继续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去。
在回去的路上,我久久回味,仿佛又梦回到了那“姑苏半城,万户机声”的丝绸繁华鼎盛之时……
(指导老师:董倩)
一场难忘的丝绸文化盛宴
常青藤实验学校小记者站 卢佳昕
今天虽然下着小雨,但也抵挡不住我们融媒会员小记者的研学热情。今天,我们的研学目的地是苏州丝绸博物馆,就让我们出发吧,去探寻这座博物馆的神奇所在。
进入博物馆,首先来到的是历史馆。这里陈列了我国各个时期的丝绸展品。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历史馆中的蚕桑居,里面生动地展示了蚕宝宝如何从幼虫变成蛹,最后变为成虫的过程。
现代馆汇聚了古今中外的丝绸精品。我在这里领略了苏州丝绸的精湛工艺、服饰变迁以及丝绸发展的历程。我被这些精美的丝绸衣物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丝绸世界。
接着,我们来到了未来馆。里面展示了丝绸产业的创新技术,让我们沉浸式体验了丝绸元宇宙。虽然我对这些新技术还一知半解,但它们却让我对未来的丝绸世界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期待。我们每个人还动手制作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
苏州丝绸博物馆研学之旅,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长江流域丝绸文化的魅力,真让我难以忘怀。
(指导老师:祁健)
难忘的苏州丝绸博物馆之行
常青藤实验学校小记者站 戴玟馨
在烟雨朦胧的日子里,苏州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我们融媒会员小记者开启了苏州丝绸博物馆之旅。坐上大巴,大家满是期待,一路欢声笑语,随后便抵达了苏州。
走进博物馆,仿佛踏入了丝绸的奇妙世界。狩猎纹丝绸制品图案栩栩如生,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五六米长的锦缎华丽大气,尽显古人精湛的技艺;还有古代护臂,让人想象其经历的岁月。接着,我们参观了古代纺织机、竹笼机、素织机、丁桥机和罗织机等一一呈现,仿佛能看到古代工匠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们用双手织出了一匹匹精美的丝绸。而最让我兴奋的,是看到了可爱的蚕宝宝。一个笸箩里装满了桑叶,桑叶上密密麻麻都是蚕宝宝,它们一个个吃得圆鼓鼓、胖嘟嘟的,可爱极了。我还了解到,蚕宝宝不仅能吃桑叶,还能吃莴笋叶呢!
最后我们制作了蚕丝扇。先挑选完好的蚕茧泡软,然后小心翼翼地撕开一端抽出丝,开始沿着准备好的扇框一圈一圈地缠绕。刚开始,我还有些手忙脚乱,不是丝缠得太松,就是缠绕得不均匀,但是我没有放弃,不断调整着手法。在往扇面中间填充蚕丝时,我把丝以不同方向交叉缠绕,让扇面更有层次感。充分利用蚕茧自带的黏性,我把丝仔细地粘在扇子的柄与扇框的交界处,让它更牢固。随后,我又在扇面粘上了两条刺绣金鱼。不仅如此,我还点缀上了一些闪耀的钻石以及圆润的珍珠。经过装饰,我的扇面别提有多漂亮了,简直精美绝伦,让人爱不释手。
这次博物馆之行,让我学到了丝绸知识,又体验到了制作的乐趣。苏州,这座江南水乡,给了我一段难忘又值得珍藏的经历!
(指导老师:汪洋)
锦上添花寄深情
——苏州丝绸博物馆参观记
常青藤实验学校小记者站 茹 莲
十月的某个周末,在蒙蒙细雨中,我们参观了苏州丝绸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别样的体验。
我们首先参观了古代厅,里面陈列了很多丝绸文物,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其中明清时期的保存最为完整。这些文物都非常精美,即使穿过历史的光阴,依然散发着精巧的韵味。最让我惊叹的是一件明朝的素缎孔雀绣纹长袍,它是深褐色的,乍一看不怎么起眼,但是仔细品味却令人叹为观止。一针一线都彰显了古人丝绣技艺的精湛,那些花纹和图案都很立体,像极了今天的3D技术,而那可是几百年前,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条件下,全靠匠人们赤手裸眼的手艺,真的让我佩服极了。此外,我还见识了“三寸金莲”,古人的生活中,很多细节都充满了情趣和精致。
带着好奇和遐想,我们又来到了蚕桑居,了解了蚕宝宝的一生。虽然我之前养过蚕宝宝,但是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如此多的蚕宝宝,还是非常震撼的。蚕宝宝的一生似乎就是在为人类作贡献,难怪会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千古名句,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那种无私的奉献精神。
我一边低着头沉思,一边跟着队伍慢慢挪动,忽然就传来同伴们的惊叹声。我连忙抬头,只见一台硕大的织机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映入眼帘。听着工作人员的讲解,我才知道这是大花楼织机,专门用来织造漳缎的。时至今日,这种机器的操作依然复杂烦琐,而且一丝一毫都不能出错。我恍然大悟,瞬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丝绸制品价格昂贵,是因为它们背后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一场又一场的视觉盛宴之后,我们开始亲自动手实践。这是大型蚕丝扇的制作现场,同学们都兴致勃勃、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有的同学心细手巧,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我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我正想炫耀一番,环顾左右,却发现大家已经开始互相夸赞了。唉,果然技术活不是谁都能干的。
最后,大家欢笑着,纷纷高举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有栩栩如生的金鱼、有香远益清的空谷幽兰、有风姿绰约的凤凰……我望着大家灿烂的笑脸,竟有些恍惚。原来,无论光阴怎样流逝,那些刻骨铭心的美好,都会一直传承下去,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发璀璨夺目、惊心动魄。
(指导老师:董倩)
历史与艺术的交织之旅
常青藤实验学校小记者站 陈亭羽
踏入苏州丝绸博物馆,仿佛置身于一座丝绸的殿堂。从外观上看,博物馆建筑融合了江南水乡的典雅韵味:白墙黛瓦、飞檐翘角,宛如一位温婉的古典佳人静静伫立。那扇古朴的大门,像是历史的入口,邀请着人们走进丝绸的奇妙世界。
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朝中期一幅巨大的丝绸画卷。它如同一部史书,用精美的画面展现了苏州丝绸悠远的发展历程。沿着参观路线前行,能看到陈列着的各个时期的丝绸文物:有古代精美的丝绸服饰,从华丽的宫廷礼服到简约的民间衣裳,每一针每一线都诉说着不同时代的故事。那些服饰上的刺绣图案,无论是娇艳欲滴的花卉、栩栩如生的飞鸟,还是姿态各异的人物,都绣工精湛,色彩依旧鲜艳夺目。
还有古老的养蚕器具和缫丝工具,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尽管外表粗糙却有着非凡的意义,见证了丝绸制作工艺从简陋到精细的演变。这里还展示了不同风格的丝绸织物——锦缎、绫罗、绢纱等,每一种都散发着独特的质感和光泽。在灯光的照耀下,它们闪耀着丝绸文化的璀璨光辉。
在这样的环境中制作蚕丝扇,更有一种与历史对话的奇妙感觉。手中的蚕丝仿佛有了生命,带着千百年的传承,在我的手中慢慢编织出美丽的扇面。每一个动作都满是敬畏与热爱。这次参观和体验,让我深深沉浸在苏州丝绸文化的魅力之中。
(指导老师:董倩)
感受古代智慧
常青藤实验学校小记者站 朱纯熙
怀着既激动又好奇的心情,我参加了这次的融媒会员小记者活动。我早早就到达了集合地点,生怕自己迟到。在车上,我跟四(1)班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沿途的美景。不知不觉间,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大名鼎鼎的苏州丝绸博物馆。
下车后,我们看着博物馆里精美的建筑和展示的蚕丝制品,惊讶得合不拢嘴。那些真的是手工编织出来的吗?我心中想着。逛博物馆时,我看到了许多清朝的作品,比如:缂丝麻姑挂轴、白地盘金绣人物动物花卉风景纹云肩、朱红缎地彩绣风景花卉纹对襟女褂和缀绣白鹇方补等。每一件都独一无二,色彩鲜艳,就像刚刚被制作出来一样,它们被仿制得非常逼真。走到中间时,我发现了一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这件龙袍不仅制作材料考究,刺绣技艺更是精湛无比。讲解老师说那是用真金绣制出来的,绣完整个龙袍,工匠们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
走进博物馆的最后几个展厅,我们看到了人工制作的蚕丝服饰,也看到了真人在使用古代机器制作丝绸的过程。我觉得他们非常厉害,我都不会用那些工具,他们竟然用得非常熟练,就像古代人真的在用这些工具来织衣服一样。
最后,我们尝试了自己做蚕丝扇。蚕丝扇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要先把适量的碱小心翼翼地融化在热水中,并让蚕丝在其中浸泡一段时间以去除杂质。然后,用一个小扫帚把丝卷起来,缠在扇框上,一直缠到自己满意为止。再贴上自己满意的装饰,一个蚕丝扇就做好了。看似简单的操作,实则并不容易。我们光是绕蚕丝就用了好久,怎么绕都不满意,怎么绕都缠不出那种发白的效果,手都酸了。但想到古代人们织衣服的辛苦,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当做完装饰,我把扇子举在手里那一刻,看着自己手中制作出的华丽蚕丝扇,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在大巴车返回的路上,我思绪万千。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不断前行,坚定奔向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指导老师:董倩)
探索长江丝绸的千年历史
常青藤实验学校小记者站 蔡昊翀
上周六,我作为融媒会员小记者的一员,来到了苏州丝绸博物馆。这次参观让我认识了长江丝绸古老的文物,并获取了丰富的丝绸文化历史知识。接下来,请跟着我的视角来一起探索吧!
首先,进入古代厅,这里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汉代以及唐代的丝绸文物。其中有一件明代的文物,整体呈现出深褐色,名叫“素缎孔雀绣纹长袍”,在苏州市郭巷通桥村出土。古人凭借当时落后的技术水平,竟能制作出如此震撼精良的成品,真是让我佩服不已。
接下来,我来到了古代厅之一的蚕桑居。蚕桑居生动地展示了蚕的一生,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过程。参观完蚕桑居后,我们就来到了织染坊。这里我认为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展现在眼前的是代表中国最高织造技艺的宋锦小花楼织机和五彩漳缎大花楼织机。我还亲手触摸了绫、罗、绸、缎,锦、纱、绡、娟,感受了不同材质的丝织品所承载的千年历史和文化。
最后,我回到了门口处的展厅,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做蚕丝扇。第一步,用热水把蚕茧泡出丝来;第二步,用丝把扇子一圈一圈地缠缠起来。不知过了多久,我终于做出了蚕丝扇的基础架构。最后一步,贴上精美的装饰物,一把美丽的蚕丝扇就大功告成啦!
能参加此次“潮涌丝路长”的展览,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是我对长江文明的一次探索,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的长江丝绸文化历史课!
(指导老师:董倩)
潮涌丝路长
常青藤实验学校小记者站 桑 晔
我有幸参加了市融媒体中心组织的会员小记者活动——“童眼看长江”。我们来到了中国第一所丝绸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开启一场与丝绸的美丽邂逅。在讲解老师的引导下,我们首先了解了被誉为“蚕神”的嫘祖的故事。随后,在文物展示区,我们看到了许多文物,上面雕刻着各种各样的花纹。这些花纹样式往往寓意着当时的生活场景或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服装,纹样栩栩如生,鲜活精巧,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刺绣是一种流传千年的民间艺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从古至今,诞生了苏绣、蜀绣、湘绣等名绣。我们观赏了用不同技艺绣出来的老虎:苏绣的老虎像是从水墨画里走出来的,而蜀绣和湘绣的老虎看起来毛茸茸的,既生动又可爱。
为了更直观地感受丝绸的制作过程,我们现场制作了一把蚕丝扇。老师首先展示了缫丝的工具,那工具长得像扫帚,可以将丝从蚕茧上剥离。她将蚕丝缠绕在扇骨上,然后一圈一圈地卷在扇面上。我动作迅速,也照样做了起来。不久后,一层薄薄的蚕丝就均匀地缠绕在了扇骨上。我忍不住伸手触摸了一下,那蚕丝既柔软又细腻。我想,要是真把这丝绸穿在身上,那将会有多舒服呀!
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到了古代丝绸文化的深厚底蕴,领略了一针一线之间的传统之美。这面我亲手制作的蚕丝扇,将会成为我最难忘的回忆之一。
(指导老师:薛丽娜)
探丝绸文化,知长江文明
常青藤实验学校小记者站 蔡昊熹
今天,我们来到了苏州丝绸博物馆,这里蕴含着丰富的丝绸文化,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当我踏入苏州丝绸博物馆的那一刻起,就能清晰了解到此馆分为历史馆、现代馆、未来馆等六大展区。历史馆中有古代厅、蚕桑居、织染坊等展区。古代厅里展示了春秋战国、两汉、唐代等不同时期的丝绸服饰。而古代厅中的条形几何纹锦最令我印象深刻,因为它上面的每一条花纹虽然只有一厘米宽,但密集到每条花纹都能织二百四十根线,这让我惊叹不已。我试着用黑笔在指甲上试着画了画,结果连二十根线都没画完就失败了。可想而知,那些匠人的手艺有多么精湛!
我非常期待的制作蚕丝扇环节终于来临了。虽然我曾经了解过一点制作蚕丝扇的过程,但我还是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完全制成。在老师的讲解下,我有条不紊地开始制作。首先,我将蚕茧泡在热水中,然后再拿一把扫帚在水中搅拌一会儿。接着,再把扇子拿出来,将蚕丝慢慢提起,并将蚕丝揉均匀,挂在扇子的一端,一圈一圈地绕……直到绕到自己满意的厚度,再贴上纸图案,就圆满完成啦!看着自己亲手制作成的精美扇子,我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通过参观苏州丝绸博物馆,我知道了这次展览是对长江文明的一次深入的探索。从古老的织造技艺到现在的丝绸艺术,让我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精巧,展现了长江文明所展现出的无尽魅力!
(指导老师:董倩)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