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1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暨阳
2025年01月11日

奇特的“熟悉+意外”效应

□石 言

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向参加实验的人员出示异性的照片,让他们观看。这些照片有的先后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只出现一两次。之后,他请这些人评价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出现次数越多的照片,受欢迎程度越高。也就是说,观赏次数增多可以提高喜爱程度。

不仅扎荣茨的实验有如此结论。心理学家在无数的实验中让受试者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最后他们选择的都是自己熟悉的东西。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第一印象不反感的基础上(对大多数人而言,蛇、癞蛤蟆等看的次数再多也不会喜欢)。通常而言,人们对某个东西有好感,是因为对这个东西比较熟悉。看的次数多了就会心生喜欢,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多看效应”。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外貌不太好看的人,但随着见面次数的增多,看着看着也就顺眼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时间久了,会日久生情。政治竞选中,频繁露面的候选人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和选票。异地恋经常导致分手,或多或少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但熟悉不等于重复。再好看的东西如果一直以老样子出现,会导致审美疲劳。最理想的情况是,在一个意外的场合,我们看到自己熟悉的东西,会倍感亲切。比如在一个陌生的环境,突然遇到久违的知己;或者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突然听到熟悉的中国歌曲的旋律。反过来也成立,如果整天面对一个熟悉的事物,哪天它突然来了点不同寻常的新奇表现,也会产生意外的惊喜。这就是奇特的“熟悉+意外”效应,它是由美国学者德里克·汤普森提出的。

人们喜欢熟悉的东西,是因为熟悉能给人带来安全感。似曾相识是一种奇妙的感觉。《人类简史》能成为畅销书,原因是其中的一些研究和观点以前已经有过,作者以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将它们联系起来,给读者带来全新的解读和思考。实验证明,科研上最容易获得经费的课题,是那些在已有成熟概念之上的改良或创新。风险投资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创业公司的想法太新颖,投资人根本看不懂,他们一定不会投钱。

但过分保守也不行。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如果生活一直是老样子,就会失去激情。夫妻之间经常会遇到所谓的七年之痒,因为彼此太熟悉了。同样,毫无新意的课题计划和创业想法也得不到认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东西,往往是在陌生和熟悉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太熟悉没有新鲜感,但太新奇也不受欢迎,它带来的可能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有位学者说到,在演讲和写作中,如果你希望自己表达的内容被听众和读者喜欢,就要做到既不能太新,也不能太旧。完全陌生的内容会被大家排斥,缺乏新意也引不起别人兴趣。高手总能在新和旧、熟悉和意外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旧瓶装新酒”不是糊弄人,它可以帮助对方减轻认知上的负担。

网易云音乐的推荐系统,专门向听众推荐那些大家既陌生又貌似有点熟悉的音乐。有经验的音乐发布方在发布一首完全陌生的歌曲时,会先在各种媒体上插播这个曲子的旋律,让大家逐渐熟悉它。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发布新歌,让歌曲流行起来。

“熟悉+意外”效应可以运用在生活的许多方面。比如,了解“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人都知道,心理学家把人们对外界的感知分为三个区域,最里面的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熟悉的事物;最外面的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完全陌生的事物。“学习区”处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既熟悉又陌生。最有效率的练习应该在学习区进行,并让学习区慢慢向外拓展。

人际交往和工作中也可以运用这一效应。如果你想获得好人缘,自我封闭和逃避社交显然不值得提倡。我们回想那些大学里的交际达人和风云人物,他们会时不时的在教室、比赛场馆和各种活动上露脸,而且还会一两手绝活,以此招来人气。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我们都希望别人喜欢自己的东西。无论做研究、写论文、搞设计还是开发新产品,都要善于运用这一原理,在熟悉和新奇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让作品变得更“酷”,更受欢迎。这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一个诀窍。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