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构筑技能人才高地
□融媒记者 王 锋
职业教育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元化人才、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高质量融合发展理念,坚持以内涵建设为抓手、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新兴产业
培养应用人才
近日,在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一堂模拟智能仓储实训课正在进行。学生通过编程和调试,让机器人分工协作,对仓储物块进行快速搬运。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2022年,学校增设了智能机器人专业,通过校企协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教师定期下企业,学习新工艺、新规范,并融入教学,使专业建设和企业技术深度融合。”教师黄磊说。
学校还采用校企双元育人模式,邀请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参与课程设计、项目优化、案例验收等,使教学理论与企业技术相得益彰、学生所学与行业需求同步更新。“每周到校授课,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匹配度在80%~90%。”永钢集团企业导师庞建刚表示,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既缩短了企业员工培养周期,又能选择到符合企业生产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
近年来,张中专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新增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技术装备等新型专业。学校先后与江苏沙钢集团、张家港广大特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成立企业学院。2024年,又分别与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攀华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成立扬子江化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扬子江高端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搭建产业与专业之间的桥梁,构建技能人才招、培、输一体化机制。“校企共建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到企业生产技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所需的无缝对接。”张中专党委书记朱劲松表示。
坚持教随产出
深化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对服务地方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满足就业需求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张家港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实训实操方面与企业接轨,实现课程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在沙洲职业工学院智能制造仿真实训基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VR技术模拟企业机器人工作站场景,熟练掌握企业级工作站开发。
沙工紧贴我市智能制造、特色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发展,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与永卓控股有限公司、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开设冠名班、定制班等。除邀请企业导师进课堂为学生授课外,学校还组织学生走进企业车间,以技术师傅现场授课等形式,加速学生从学徒到高技术产业工人的转变。“学生进入企业后在各自的岗位上快速成长,成为关键岗位的中坚力量。”江苏省产业教授、沙钢钢铁有限公司组织人事处第一副处长张修成说。
不仅如此,沙工还引进高层次人才,成立博士团队,打造学科与产业相衔接的师资队伍,构建了“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人才链服务创新链”的生态体系,为地方产业提供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将不同专业的博士聚集在一起,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上有所突破,为产业注入新的动能。”沙工纺织服装与材料学院博士胡爱云说。
作为地方高职院校,沙工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人才建设等方面不断优化提升。“学校在特色半导体、智能制造等新型产业设置定制班,在师资配备、课程设计、实训实操等方面实行定制化。”沙工党委委员、副院长刘俭介绍,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实施定制化培养,沙工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打造现代职教体系
助力地方产业振兴
为给职业教育提供支持,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张家港市加强企业技能工匠培育计划(2022-2025年)》等文件,对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质量等提出新要求。对标“4+4”现代产业体系,我市职业院校加大对机电技术应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服装工艺等传统专业改造,并增设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20个新专业,每年培养学徒超1000名,建立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94家、技能大师工作室7个,帮助10余家企业创建为省产教融合型企业等。
“推动职教资源整合优化,实现职业院校布局更加科学、专业结构更加合理,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综合治理能力建设,提升职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市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导向,系统推进学徒制人才培养、企业学院等校企合作项目高质量发展,共同打造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命运共同体,推动专业链、产业链、需求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着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我市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