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4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暨阳
2025年04月19日

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

□石 言

本·霍洛维茨是硅谷有名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有一次,他准备聘用马克·克拉克担任公司的销售主管,迎来的是各种反对声。反对者认为克拉克其貌不扬,身材糟糕,没有销售部门领导典型的魅力形象;克拉克毕业于南犹他大学,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克拉克不苟言笑,表情严肃,会让别人感觉不自在。

然而,这些缺点都无法掩盖克拉克在销售领域的专业才能。他在销售工作上的履历无可挑剔,业务精湛,业绩斐然,受到前雇主和客户们的一致赞赏。霍洛维茨坚信一个员工具备突出的优点比没有缺点更重要,他力排众议聘用了克拉克。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克拉克在销售岗位上做得风生水起,成为霍洛维茨曾聘用过的最杰出的员工。

美国ABC主播彼得·詹宁斯学历不高,初入职场时备受质疑,但他没有死磕文凭,而是选择深入新闻一线磨练采访能力。最终他成为首个常驻中东的战地记者,用实战的“长板”弥补学历的“短板”。若干年后,当他重返主播台时已无人能敌。

生活中因具备突出长板而取得成就的人比比皆是。当年吴宓高考数学得0分,钱钟书得15分,仍被清华录取,他们后来都成了学术大师;华罗庚只是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工人,却被破格聘到清华做教师,后来成了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周杰伦没有上过大学,凭着从小练就的音乐技能走遍天下;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等大学没有毕业就退学创业,他们从专业技能起步,成为全球著名的企业家。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被灌输的人才理念是人的各方面素质要齐头并进,没有短板。风靡一时的木桶理论对这一理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毫无疑问,对于备战高考的高中学生来讲,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因为学生在任何一门学科上存在短板,都会拉低高考总分。但是,当学生步入大学,走上社会以后,会逐渐发现,拥有一项突出的才能对个人发展更为重要。

观察我们身边在各自领域如鱼得水的人,往往并非“全才”,而是能将某项技能练到极致的“专才”。发端于16世纪的工业革命,已使人类的知识有了海量的增长,现在我们一天接收的信息量,相当于15世纪一个人终其一生接触的全部信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要想穷尽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和技术是徒劳的,也没必要。现代社会分工高度细化,大多数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一定是某个领域的专长,而不是面面俱到的能力。样样懂必然样样松。选准一个领域,聚焦某一专长走到底,才能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当代大学教育特别提倡“通识教育”,提倡培养“T”型人才。但无论知识如何广博,都需要以拥有一项实用的专长为前提。如果满腹经纶却无一技之长,这样的人走上社会后眼高手低,可能连谋生自立的本领都没有。理想的做法是,既要做出那一横,也要伸出那一竖,或者先伸出那一竖,用专业技能站稳脚跟,再补上“通识教育”那一横。而且对某一领域知识技能的深入钻研有利于对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可以触类旁通,提升那一横的含金量。

当然,我们提出打造突出的长板,并不表示对自己的短板视而不见。毕竟做一些复杂的事不能只靠单一技能。比如你要创业办公司,如果只拥有知识和技术,但缺少管理和营销方面的才能,这时应该怎么办?一种做法是自己再去充电,补上这些短板;但另一种方法也许更好,就是找一个你可以信任,又在那几个领域很精通的合伙人。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一个真正的成功者从来不会试图什么都做。”任正非也有类似观点:“我这一生短的部分我不管了,我只想做好自己的长板,再找别人的长板拼起来,这样就是一个高桶了。”

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首先要确立一个观念:现代职场的竞争法则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独一无二。找到有前景的行业并做自己擅长的事。做自己擅长的事才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进步更快。对工作保持专注。真正的长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依靠时间的积累、正确的方法和日复一日的磨炼。发展自己的强项,找到与自己能力互补的人,学会合作也是成就事业的重要一步。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