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5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是小记者
2025年05月12日

寻访张闻明,探寻文明之美

——2025年度融媒小记者采风实践活动⑤

小记者合影


等待小火车


探寻科技与往昔的交织

白鹿小学小记者站 徐艺茹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怀着雀跃的心情踏上了研学之路。一路上,大家欢声笑语,车厢里弥漫着满满的期待氛围。

没过多久,我们抵达了目的地。在广场稍作休息后,便朝着年代记忆馆进发。最令人兴奋的环节当属乘坐小火车。我们站在站台上,周围簇拥着一丛丛紫色的小花。忽然,一辆宛如从童话世界驶出的绿色小火车,欢快地朝我们驶来。它那精致的模样瞬间点亮了大家的眼眸,我们迫不及待地跳上火车。小火车“呜呜”地开动起来,缓缓穿行在大片紫色小花之间,花香萦绕,我们仿佛置身于梦幻之境。不一会儿,小火车慢慢停下,稳稳地停在一幢古朴的房子旁。我满心好奇,率先冲进了房子。一进门,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老物件便映入眼帘:老式电视机、陈旧的自行车、古朴的农具……这些老物件,虽然比不上如今的高科技产品先进,可在当时的条件下,它们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博士后蝴蝶兰”种植基地。基地里,蝴蝶兰竞相绽放,宛如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讲解员热情地为我们介绍:“这些蝴蝶兰都经过了脱毒处理,脱毒后花期更长,植株更健康,种植成本也更低。”科技赋能的现代化种植,让农产品、花卉等品质大幅提升。我们听后惊叹不已,不禁为科技的神奇力量啧啧称赞。

这次研学活动,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认识科技与历史的新大门。我深切体会到科技正飞速发展,不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也让我对探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渴望。

(指导老师:宓秋冬)

研学途中的历史与芬芳

白鹿小学小记者站 徐欣然

星期天下午,我和同学们参加了融媒体中心组织的“寻访张闻明,看文明之美”主题研学活动。

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常阴沙。一路上风景宜人,微风吹拂着我的发梢,路边的小花小草随风摇曳,嫩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烁,仿佛在接受阳光的洗礼。远处的平房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悠闲的农家生活画卷。

我们乘坐小火车,来到了今天的第一个目的地——常阴沙年代记忆馆。这里记录了常阴沙几十年的历史发展。其中有两张照片最令我感动。左边一张照片里,七八个小朋友坐在小板凳上;右边也是七八个人,不过都是老人。讲解员姐姐告诉我们,这两张照片是同一组人物在不同年纪的合照,连人物的位置也是一样的。这两张照片见证了岁月的痕迹,让我们感慨不已。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二楼,这里摆放着一些老物件。之后,我们又登上三楼露天台。放眼望去,居然可以看见长江对岸的狼山;俯首观望,下面就是我们来时的路。这不正如我们的人生吗?向前望去是未来,回首张望是从前。未来的路还很长,但过去的时光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逝。我们现在正处在还有机会改变的年龄,哪怕你此刻还不够优秀,但只要从现在开始改变,一切都还来得及。

第二站,我们参观了蝴蝶兰种植基地。里面有一望无际的蝴蝶兰,白的似雪,红的像霞,黄的如同闪烁的星星,浅绿色的宛如温润的碧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每株蝴蝶兰形态各异,生机勃勃。这里的蝴蝶兰可不是普通的品种,是杨教授采用脱毒技术栽培的。基地里还有两只小猫,它们正舔着自己的小爪子,可爱极了!

美好总是那么短暂,一转眼半天就过去了,这次经历让我回味无穷。常阴沙,它带着历史和科技缓缓向我们走来,相信它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指导老师:陶丽)

寻访常阴沙,探文明之美

白鹿小学小记者站 张煜昊

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们融媒小记者在常阴沙开展了“寻访张闻明,看文明之美”实践活动,探访了年代记忆馆、蝴蝶兰种植基地和常阴沙蔬菜王国,在泥土与花香中触摸文明的脉络。

下午,我背着小记者背包,快步向融媒体大楼赶去。签到后穿上橙色马甲,我的内心像揣了只活蹦乱跳的小兔子——大巴即将开往的常阴沙,会藏着怎样的惊喜呢?

抵达常阴沙,简短的开场会后,我们乘坐小火车驶入年代记忆馆。走进记忆馆,老旧的农具静默陈列:纺织车的木轮刻着岁月的纹路,谷风车的扇叶仿佛还在转动,钉耙的铁齿间似乎残留着泥土的气息。这些在现代生活中难觅踪迹的物件,诉说着常阴沙“以农立本”的过往。最让我震撼的是水稻种植流程图:从选种、育秧,到翻耕、插秧,再到灌溉、收割、碾米,十道工序环环相扣。望着展板上农民弯腰劳作的照片,我突然读懂了“粒粒皆辛苦”的分量——每一粒米都是时光与汗水的结晶。

告别年代记忆馆,我们踏入蝴蝶兰种植基地。一进门,浓郁的花香裹着湿润的水汽扑面而来。温室里,幼苗在培育箱中吐露新芽,分化期的植株抽出细长的花茎,盛放的蝴蝶兰则像彩蝶停驻枝头:梅红色的热烈似火,淡黄色的温柔如月,还有粉白相间的品种,花瓣边缘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工作人员介绍,从幼苗到开花需要十八个月悉心养护。原来每一朵绽放的背后,都是时光的沉淀。

最后一站是果蔬种植基地。还未进门,我就被眼前的“科技农田”震撼了:整齐的铁架台上,生菜像翡翠盘般铺展,小番茄如红灯笼挂满枝头,藤蔓沿着支架攀爬,滴灌管道在阳光下发着银光。这里没有传统农田的泥泞,温控系统调节着湿度,智能补光灯模拟日光的轨迹,连土壤都是无土栽培的基质。“生菜40天就能成熟,小番茄一茬接一茬结果。”技术员的话语中透着自豪。原来传统农耕正在与现代科技携手,孕育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夕阳为玻璃温室镀上金边时,我们踏上归程。常阴沙的半日探访,让我看见了文明的双重面孔:年代记忆馆里的老农具是文明的根,深扎在岁月的土壤中;种植基地的新技术是文明的枝,向着未来肆意生长。而不变的,是人类对土地的敬畏,对劳作的尊重——这或许就是文明最动人的模样。

本版摄影:凌佳楠

(指导老师:宓秋冬)

探寻历史,感受自然之美

白鹿小学小记者站 钱胤璇

今天,阳光正好,我跟随融媒体中心的老师们一同前往常阴沙参观。这次出游让我流连忘返,印象深刻。

秘密树林小火车之行

第一站,我们来到一片幽静的小树林。这里简直是鸟儿的天堂,处处鸟语花香,不少人在此拍照留念。

“嘟嘟嘟——” 咦,什么声音?哦!原来是一辆小火车朝我们驶来。小火车在我们面前缓缓停下,车头的门打开,一位叔叔走了出来。他把所有车门都打开,招呼我们上车。我赶忙挑选了一个好座位。火车出发啦!我欣赏着沿途的风景,心情格外舒畅。

年代记忆馆的时光之旅

从小火车上下来,我们来到了年代记忆馆。

讲解人员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房间,里面陈列着许多七八十年代的劳动工具。有些工具早已破旧不堪,看着这些,我不禁想到,当年爷爷奶奶们在田间耕种时该是多么辛苦。参观结束后,我们在顶楼合影,大家一边笑一边挥手,我也笑得格外灿烂。

邂逅博士后蝴蝶兰

最后,我们来到“博士后蝴蝶兰”项目基地。一走进大门,一股浓郁的蝴蝶兰花香扑鼻而来。我小心翼翼地走到一盆盆蝴蝶兰旁,只见蝴蝶兰大小各异,颜色丰富多彩,有紫色、粉色、黄色……可惜我没带钱,不然真想买一盆带回家。下次,我一定要让妈妈来这儿买。

夕阳西下,本次研学活动结束了。我望着常阴沙美丽的景色,心中满是不舍。这次研学,我收获了快乐,增长了见识,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指导老师:宓秋冬)

寻访张闻明,领略文明之美

白鹿小学小记者站 刘紫月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明实践研学之旅,去寻访张闻明,探寻文明之美。

乘坐小火车:童趣中彰显文明

研学首站,我们登上小火车。车门开启,同学们自觉排队,秩序井然,没有丝毫推搡喧闹。小火车缓缓启动,车厢内欢声笑语不断。望向窗外,高大挺拔的树木、遍地摇曳的紫色小花,构成一幅美丽画卷。在这小小的车厢里,我们看到了文明的缩影——大家遵守秩序、相互尊重,这看似平常的举动,正是文明的生动体现。

参观年代记忆馆:传承历史文明

下了小火车,我们整队步入年代记忆馆。馆内,老式收音机、黑白电视机、古代农具等老物件陈列有序。这些静默的物件,宛如时光使者,静静诉说着往昔岁月,见证着历史变迁,展现出祖国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轨迹。聆听讲解员的讲述,我仿佛穿越时空,真切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前辈们的文明成果,借助这些老物件代代传承。我们应接过接力棒,将这份文明之美继续发扬光大。

观赏蝴蝶兰:呵护自然中的文明

离开年代记忆馆,我们来到“博士后蝴蝶兰基地”。基地内,品种繁多、色彩艳丽、花期漫长的蝴蝶兰争奇斗艳。工作人员介绍,蝴蝶兰的培育需要精心呵护,适宜的温湿度至关重要。参观时,同学们皆小心翼翼,无人随意采摘,举手投足间尽显轻柔,生怕惊扰这份美好。这是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亦是自然中文明之美的生动诠释。

此次研学,让我们领略了张家港的文明之美。文明似熠熠星辰,照亮生活每个角落。它隐匿于小火车的轨道旁,留存于年代记忆馆的老物件中,绽放在蝴蝶兰的娇艳风姿里……我们要成为文明的传承者,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指导老师:宓秋冬)

邂逅常阴沙的文明与美好

白鹿小学小记者站 张馨钥

在一个阳光和煦的周日下午,我满怀期待地来到报业大厦,参加“寻访张闻明,看文明之美”的研学活动。带队老师细致地交代完注意事项后,我们便踏上了旅程。

乘坐大巴车一小时后,我们抵达了常阴沙。在参加完表彰仪式后,这场充满欢乐的探寻之旅正式开启。此次行程共有五站,分别是复古小火车、年代记忆馆、博士后蝴蝶兰基地、农作物展示区和蔬菜王国。

其中,乘坐小火车和游览蔬菜王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坐小火车前,我放眼望去,一片绿意盎然的世界生机勃勃,仿佛大自然铺开了一幅画卷。一朵朵洁白如雪的蒲公英在微风中悄然绽放,宛如一群穿着白衣的精灵。我轻轻一吹,一根根白色的绒毛便如自由的鸟儿,向远处飘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终于上车了!火车启动出发,带着我们驶向常阴沙的更深处,去揭开那里更多神秘有趣的面纱。

来到蔬菜王国的室内,阳光透过缝隙洒进来。篱上的嫩黄瓜蜷成月牙状,萼片裹着淡黄色的胎衣,凸起的棱角仿佛比蜡笔还要柔软。黄瓜茎上的绒毛扫过手腕,痒痒的,仿佛小虫在列队行军。卷须尖端好像沾着半片蛛网,银丝上还挂着水珠,好似谁偷藏的玻璃弹珠一般。

四点多时,阳光暖暖地洒在脸上,我们也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里。

这次研学活动,我领略了常阴沙的独特风光,收获了知识与快乐。那些美好的瞬间,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指导老师:宓秋冬)

寻访张闻明,领略常阴沙文明之美

白鹿小学小记者站 高钦文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们伴着春光,乘坐大巴车,开启了一场精彩的研学活动。

我们抵达了常阴沙农业实践基地,随后下车走进一片小森林,搭乘一辆小火车前往年代记忆馆。一路上,树林里的大树郁郁葱葱,枝叶相互交织,遮住了阳光,营造出静谧的氛围。穿过这条幽深的小道,我们便来到了年代记忆馆。

一踏进年代记忆馆,一台老式电视机首先映入眼帘。再往里面走,架子上摆放的全是爸爸妈妈小时候用过的物件,显得古朴而有年代感。展览馆的二楼,详细介绍了张家港常阴沙农业发展的历程。从最初依靠人力劳作,到后来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常阴沙的农业发展稳步向前,让我深切体会到这里农业的发达与进步。

离开年代记忆馆后,我们参观了常阴沙的“博士后蝴蝶兰” 基地。一朵朵蝴蝶兰相互簇拥,宛如羞涩的小姑娘,含苞待放,美不胜收。

接着,我们来到常阴沙蔬菜王国。一排排架子上,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有红菜、生菜、菠菜等,种类丰富多样。这些蔬菜在温暖的室内生长,虽与田间蔬菜生长环境不同,但在种植员的精心呵护下,同样营养健康。蔬菜琳琅满目,数量众多。这里是江苏省比较知名的蔬菜种植温室,倘若没有劳动者的奉献与努力,常阴沙农业也不会如此发达。

在这次研学活动中,我不仅见识了常阴沙农业文化的发展成果,更体会到张家港劳动人民的努力与奉献。

(指导老师:宓秋冬)

在常阴沙播撒文明的种子

白鹿小学小记者站 高思晨

4月20日中午,我们齐聚在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的大厅,开启了一场超酷的“播种文明”之旅。

大巴车上,我和小伙伴们欢声笑语,对这次的活动充满了憧憬。大约半小时后,我们便抵达了目的地。

在领队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条长廊。大家纷纷坐在长凳上,全神贯注地拿起笔,在文明实践研学手册上记录着所见所闻。

忽然,一辆绿皮小火车“呜”的一声鸣响着驶来。几个低年级的小朋友兴奋得跳了起来,欢呼雀跃地喊道:“快看呀,绿皮小火车来啦!”说罢,便蹦蹦跳跳地上了车厢。我们也依次登上小火车。

坐在没有玻璃的车厢里,春风轻柔地拂过脸颊,惬意极了。我们一边感受着这份美好,一边热烈讨论着研学手册的记录内容。两三分钟后,一片绚丽的花海映入眼帘。粗壮翠绿的茎上,点缀着小巧可爱的花朵,毛茸茸的,宛如一个个精致的绒球,美不胜收。

很快,小火车抵达了下一站——年代记忆馆。

走进年代记忆馆,里面陈列着几十年前人们生活的工具,如纺车、木凳等,还有各式各样的农具。其中,一把铁锹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它不算大,木杆粗壮,四个铲头锋利有力,好似一位威风凛凛的战士。这把铁锹的年代十分久远,比我爷爷的年纪还大,堪称五十年农耕岁月里的“功臣”。

随后,我们又乘坐大巴车前往蝴蝶兰基地,参观博士后培育的蝴蝶兰。

走进基地,一盆盆蝴蝶兰映入眼帘。这些蝴蝶兰都经过科研人员脱毒处理,一团团、一簇簇,美丽至极。梅红、淡粉、鹅黄……各种颜色的蝴蝶兰争奇斗艳,如同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有的蝴蝶兰淡粉中夹杂着梅红,有的鹅黄中带着浅粉,还有的呈现出天蓝色,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如此繁多美丽的蝴蝶兰,离不开科研人员的悉心照料。

一天的旅程,让我们找到了文明的种子。这颗种子,在科技的土壤中萌芽,在未来的日子里收获美好。

(指导老师:宓秋冬)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