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向阳生长的青春农事
姜在利(后排右一)和同事们
汤峻逸(右)在基地拍摄视频
李晓给番茄剪枝
周杨在添加基质土
□融媒首席记者 周晓艳 文/摄
五月的风不疾不徐地掠过华昌化工植物营养中心生测试验示范基地,糅合着新翻泥土的湿润与汗水的咸涩。正午的阳光缓缓渗入番茄转色的表皮,流淌在水培生菜舒展的叶脉间。
这是农作物最坦诚的季节——它们用颜色标记甜蜜,用卷曲的叶片低语需求。一群年轻人正俯身其间,如同解读大地寄来的情书。
田间地头的青春守望
在120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里,阳光穿过遮阳帽的缝隙,斑驳地落在李晓的脸上。“85后”的李晓是华昌植物营养研发中心负责人。12年前,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她离开校园实验室走进田间,如今指尖仍保留着触碰土壤时的轻柔。那些重复了千万次的弯腰、取样与记录,早已沉淀为一种直觉——她能读懂叶片背面的斑点暗语,能嗅出土壤中肥力的盈亏,像农人熟稔二十四节气般自然。
这是一方年轻的试验田。在李晓的带领下,“00后”的王朝阳和张世缘正在调试新配方的蔬菜专用肥;“90后”的夏雪将园艺学的理论嫁接进花木的枝蔓间。作为团队里唯一一个非农业科班出身的“跨界青年”,周杨走上农业这一条路,纯粹是因为喜欢。
二年前,周杨的世界还悬浮在证券公司的K线图上,如今却蹲在番茄架下,指尖沾着泥,轻轻拨开一片青黄交错的叶子。那些果实转色的曲线,成了他新的课题。李晓记得他初来时的模样:西装革履,谈起祖辈的庄稼地眼睛发光。农业从不是纸上谈兵,得与作物共历风雨。于是,周杨学会了测量土壤的呼吸,从叶片的弧度诊断病症,那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终在烈日与雨水里落地生根。
作物是他们沉默的伙伴。番茄沿滴灌带攀援,油麦菜以甜度回应光照——这些生命以小时为单位生长。年轻的守望者们渐渐明白,农时不容懈怠和闪失:要在茎秆低头前扶正它,在病斑蔓延前截住它。当办公室的边界消融在田间,报表上的“理论产量”终于化作了掌心的温度。
在李晓和同事们看来,农业也是生命的艺术。每天,作物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展示和表达生命的力量,这种与自然紧密相连的工作方式,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愉悦与成就感。在这里,青春与作物共享同一种律动,而土地正以它独有的语法,为这些年轻人撰写看不见的成长履历。
农业叙事的青春风暴
这边,李晓和同事们还在记录番茄的甜度变化;那边,姜在利和伙伴们正剪辑最新一期的“农场Vlog”。两种截然不同的农业叙事,在此刻奇妙交融。
去年5月,华昌化工组建园艺事业部,以线上新媒体电商相结合的形式推广销售家庭园艺资材产品。原是分公司总经理助理的姜在利成为了部门负责人,他用3个月的时间迅速组建起了一支年轻的队伍。与李晓团队不同的是,除了姜在利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其余3名伙伴都是非农业专业。居明辉、徐俊原是华昌化工的业务员,汤峻逸则是刚毕业于电视编导专业的“职场小白”。
姜在利给团队制定了一个浪漫的规矩:每人给自己取个花名。于是有了“雪松”姜在利、“佛手”居明辉、“天尺”徐俊,以及最年轻的“西瓜”汤峻逸。而他们要做的,是用镜头重新定义农业的表达。
姜在利常笑称自己“上镜就脸红”,却深谙团队成长的奥义。姜在利是汤峻逸的师傅,他教汤峻逸认识花草特性,汤峻逸教他镜头语言,恰似作物与农人的关系——彼此滋养,共同生长。汤峻逸是团队里的“出镜达人”,他私下寡言内向,面对镜头便像被按下了“戏精开关”。那些记录新农人工作日常的短视频里,汤峻逸元气满满地巡视花园,在花花草草间流连,粉丝留言“好幸福的工作”。却鲜有人知道,为呈现数秒完美的镜头,这群年轻人曾在38℃大棚里反复拍摄数小时。而团队真正的流量密码藏在“反差萌”的运营哲学里:抛弃正襟危坐的专家人设,用“‘95后’上市公司员工日常”的真实记录破圈。一条记录大棚巡检的Vlog意外爆红,突破142万的浏览量。
“亲爱的朋友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华昌‘佛手’!”每晚7点,华昌大厦七楼直播间里灯火通明,居明辉在镜头前侃侃而谈,三小时后,他的声音已微微沙哑。最初的三个月,零销量的惨淡业绩令姜在利焦灼。为此,团队尝试过清晨6点的“叫早直播”,体验过深夜1点的“星空专场”,最终在数据的指引下找到了作物与流量的共通之处——就像把握植物生长的关键期一样,他们精准锁定了晚上7点至10点。区别于传统叫卖式直播,他们以农艺师视角解构作物生长机制,用科学语言传递土地生态智慧,吸引了一众粉丝。销售额终于从零起步到单场千元,进而突破万元,并朝着500万元的目标迈进。
当传统农谚化作直播间弹幕的现代诗,这群年轻人忽然明白:土地的故事,原来可以用更轻盈的方式讲述。
“农”墨重彩的青春力量
姜在利老家在安徽蚌埠,前年冬季回乡时,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深深触动了他:返乡的大学生指着绿油油的冬小麦惊呼“这韭菜长得真好”。这个瞬间,让“新农人”姜在利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使命——要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四季农时。
在基地明亮的玻璃温室里,阳光温柔地抚摸着每一株幼苗。姜在利带领着他的年轻团队,用镜头记录现代农业的点点滴滴。“一串红移栽一周左右了,缓苗期要差不多了,接下来就要开始施肥了……”“今天阳光明媚,我们一起来育苗……”“我们的小番茄种下一周的时间了,目前出现了倒蔓的情况,我们今天给它上‘手段’……”华昌园艺的视频号里,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农事记录突破了一千万播放量,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脚下的土地和它孕育的绿色生命。
但姜在利团队的愿景不止于线上传播。今年年初,团队开设了 “阳光物语”公益园艺课堂项目,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园艺课程,为市民打造一个家庭园艺实践与学习的平台。项目注重引导亲子家庭深入感受自然的节奏与魅力,共同探索植物生长的奇迹。通过亲手种植和照料植物,让参与者体验园艺的乐趣,促进可持续生活方式在都市中的普及与发展。3月29日,在源书房的第一堂“阳光物语”公益课堂课上,十六组亲子家庭围坐在一起,共同体验了植物移盆和种子种植的乐趣,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丰饶。5月上旬,在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从一粒种子看人生》的课程更是引发了孩子们对生命的思考。当孩子们的小手触摸到破土而出的嫩芽,眼中闪烁的惊奇光芒,正是姜在利团队深耕公益项目的意义——让生命教育在土壤中自然生长。
在这片被阳光吻过的土地上,青春与作物一同拔节生长。李晓的指尖沾着泥土的芬芳,姜在利的镜头里盛开着四季的诗行。他们选择做土地的译者,用“农”墨重彩的青春力量,讲述四季的密码。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