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周和他的竹器店
店里的竹器
扫二维码 遇见美好
□融媒记者 冯 瑶 文/摄
竹节在火花里裂出细密的纹路,三十五载蝉鸣起落间,烤竹的青烟依旧,在阳光下蒸成一片晃动的绿荫。
传承二代的竹刀
清晨的阳光穿过竹篱笆,照在满院青黄相间的竹料堆上。老周蹲在院角,正用火枪烘烤一根弯曲的毛竹,火星溅在长满老茧的手上。
晨阳街上的老住户都知道,要找竹梯子、锄头柄,还得认准晨阳路上“老周竹器店”那块斑驳的木招牌。老周本名周桂清,从父亲手里接手这间竹器店时刚满30岁。15岁跟着父亲学剖竹,当过兵,做过木匠,老周最终还是选择在竹器堆里扎了根。“以前家家都用竹器,农忙时做梯子都赶不及。”他摸着墙上挂着的旧竹刀,刃口已磨出月牙形的缺口。
火里淬出的手艺
老周的竹器店里堆着从浙江、安徽等地运来的毛竹,最粗的有碗口大小。“冬天的竹子油性足,不生虫。”老周抄起一根竹子,竹节处微微隆起。做农具讲究“看竹下料”:梯子要选三年生的老竹,锄头柄得用竹根部位,天然的膨大处正好卡进铁器孔眼。
新到的竹子大多带弯,得架在砖块上烘烤。火舌舔舐处滋滋冒油,待竹皮烤成焦糖色,他戴着厚手套猛力掰直,一瓢凉水泼下,白雾腾起,竹身便留下铜钱大的黑斑。工具间里摆满了老周自制的“老伙计”:篾刀、手钻、圆凿,木柄都被磨出深褐色的包浆。每天午后,老周都习惯坐在竹堆旁拾掇工具。他抡起竹根开削,碎屑簌簌落地:“现在年轻人连锄头犁耙都分不清喽。”削出的榫头要裹木片、钉竹钉,装好的农具得掂着趁手、抡着不震腕——这些诀窍,机器永远都算不准。
执着坚守三十五载
老一辈人常说:“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可这些年光景变化太快,轰隆隆的机器开进田里,家家户户的锄头镰刀都落了灰。只剩些舍不得荒了自留地的老人,还会来老周的店里置办几件趁手的农具。“也就是混口饭吃。”面对竹制品的逐渐消亡,老周不免叹息。
日头西斜时,路灯影子爬进小院,老周依旧在低头剖竹。光阴从他指缝间溜过,化作满地黄褐色的竹屑,风一吹,沙沙响成旧时光。“能干多久是多久吧。”老周掐灭烟头,又点燃一支。握刀的手早已布满了裂口,而那些被火烤过的竹节,却仍在固执地等待下一个春天。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