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6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综合新闻
2025年06月19日

党建引领“根系工程”——

善港村探索“五级组织”乡村治理新范式

□融媒记者 沈小恒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在经开区(杨舍镇)善港村,通过构建“村党委—自然村党支部—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群众”五级组织“根系”,让“村里的事情村民自己管,村民的事情村民说了算”,探索出了一条乡村善治的新路径。

6月16日一大早,善港村的“善为先锋”海棠驿站里就热闹了起来。村干部正与老党员、志愿者们围坐在一起,给善港村新开张的老年食堂出谋划策。经开区(杨舍镇)善港村兴村特岗书记王斌告诉记者,“之前,村里不少老人反映吃饭不方便。上个月,我们村老年食堂正式营业了,现在每天有110多位老人到食堂吃饭,为了更好地服务他们,我们就想通过发动各自然村党支部的力量,再招募一批志愿者。”

像这样党员、群众共议共管“身边事”的情景,是善港村基层治理的鲜明特色。2012年,善港村由原来的杨港、五新、善港、严家埭等四村合并而成,辖59个村民小组,村民8200余人,常住人口约1.8万人。2015年以来,针对村域广、人口多、老龄化程度高等情况,善港村着手构建起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建网、治理网、服务网:在自然村上建立8个党支部,村民小组上建立59个党小组,企业专属网格党支部兜底覆盖辖区企业,实现“需求在一线采集、问题在一线反馈、矛盾在一线调解”,将党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在乡村基层、在治理一线充分发挥。

党龄近30年的黄文虎,是善港村的“善为先锋”行动召集人。黄文虎表示,他退休之后就开始参与村里的事情,大家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几年来村组的自治队伍从8个党员已经发展到80多人了。

群众的话语权提高了,针对议事参与渠道单一、建议意见分散等问题,善港村又探索解决方案,村民大会上表决通过《善港村村民自治章程》,固定每月15日集中议事,并常态化开展“党员代表民情通报”“书记接待日”等活动,推进“海棠红·幸福里”建设,每年设立民生服务“微项目”不少于10个。截至目前,当地已解决大寨河拓宽等村民“急难愁盼”事项百余件,实施各类民生项目93个。

“我们建设了善港生态农业基地和国家级生态农场,带动本村300名劳动力就近就业,成立善福康医疗互助会,减轻群众医疗负担470多万元。大伙的腰包鼓了、负担小了,脸上的笑容也更多了。”经开区(杨舍镇)善港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徐国忠说。

经开区(杨舍镇)善港村村民议事会会长、东区十四组村民邵国芳笑呵呵地说,“我们村里有花园和果园,到春节的时候,每家每户都有分红,秋收后就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大米、水果,大家生活都越来越好。”

以民主议事参与治理、以法律途径保障权益、以道德约束自觉守规,依托这样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善港村探索出一条乡村基层治理的新路径。近年来,善港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以“善港善治”为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入选第四届中国法治政府奖。

从“替民做主”到“由民做主”,善港村用“根系治理”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推动民生实事在一线落地见效,绘就出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美丽乡村新图景。经开区党群工作局副局长黄倩表示,区镇将进一步用好“善港善治”工作经验,持续夯实基层党组织“根须”力量,让老百姓的事情由大家商量着一起办。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