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读城
2025年07月04日

寻古杨舍——看见暨阳文脉

□安昌礼

杨舍的土地,承载着千年时光的厚重,拼凑出暨阳文脉的独特拼图。岁月长河中,无数身影穿梭往来,以忠孝为骨、才情为翼、担当为足、坚守为魂,为这片土地书写生动注脚。翻开这些故事,如同推开一扇扇时光之门:看许庄以园林寄情,将山水意趣融入烟火日常;许蓉凭布衣护国,用血肉之躯筑起御敌长城;赵翼用诗笔绘景,让江海风貌流淌在平仄韵律间;郭鸿飞借教化传薪,以拳拳之心培育济世之才。他们是文脉的星火,在杨舍的过去与当下悄然传递,照亮我们回溯历史、感知人文温度的路径,让暨阳大地的精神脉络,在字里行间清晰可循 。

许庄:沧江园里的旧时光影

明代正统年间,杨舍的土地上,许庄如一颗温润明珠,静静镶嵌在岁月长河。身为斜桥许氏始迁祖许德政的十世孙,他生于洪武十一年,卒于正统十二年,一生未涉仕途,却在乡土间活出了别样的精彩。

许庄的故事,始于那座沧江别墅。这座十几亩园子,是他以匠心编织的梦。园内,名花贵草肆意舒展枝叶,八景错落藏尽巧思,作为杨舍著名的私家园林,这里更是他精神世界的外在投射。他虽无功名加身,却因读书勤奋、礼让孝友、仁义好客,引得士大夫与名流竞相交往。江南巡抚周忱与他往来密切,亲昵称他“老朋友”,这份情谊无关权势,只缘志趣相投,似清风朗月,纯粹而珍贵。

谈及杨舍河道淤塞影响农田收成,他恳切建言,言辞间尽是对乡土的拳拳之心。周忱邀他主理疏浚,他却谦逊推辞,称官府有专职官员,自己一介布衣,早已习惯自在生活——这是对本分的坚守,明白自身位置,尊重秩序,如静水深流,沉稳而有力量。在渔梁(即今张家港境内凤凰、乘航一带)拜访徐讷时,见幼年徐恪聪慧不凡,他慧眼识珠,许以婚约。后来,徐恪成为名臣,为《许氏宗谱》作序提及这段佳话,似命运的奇妙呼应,许庄的识人之明,在时光中悄然绽放,如夜空中闪烁的星,照亮后辈前程。

沧江别墅的八景,是许庄对乡土的深情注脚。段山浮翠,不远处的段山绿树葱茏,恰似青螺浮于江面,于园中北望,景致尽纳眼底,如一幅天然的山水长卷缓缓铺展;令节乔林,关联着许氏家族的南宋荣光,以“令节”命名林木,传承的是家族文脉,让历史的余韵在枝叶间悠悠流淌;月浦渔歌、烟村牧笛,是水乡生活的诗意剪影,满载着渔民、牧民的日常欢喜,似一曲曲质朴的歌谣,在岁月里轻轻传唱;谷渎潮声、海门帆影,诉说着杨舍的地理与商贸,潮起潮落、帆来帆往,皆为生活的脉动,见证着这片土地的繁华与变迁;斜桥柳暝、沙渚鸥眠,绘就江南水乡的宁静生机,柳下暝色朦胧,鸥鸟栖息安然,尽显自然之美,如一幅水墨小品,晕染出闲适与安然。

沧江书舍静静伫立园内,起初是许氏子弟研读经史的一方天地。许庄植梅三百株,让墨香与梅香相互缠绕,盼后辈如寒梅般傲霜而立。明代程式途经此处,留下“大江茫茫几千里,江上书斋枕江渚”的赞叹,书舍也随诗名远播四方。岁月流转,这里渐渐成为乡邻学子求知的去处,后来乡绅共议扩建,添讲堂、拓学舍,至今更名为“沧江书院”。鸿儒于此讲学,才俊汇聚论道,从家族私塾到文教地标,这一场蝶变,延续着许庄播撒的文脉火种,让知识的溪流汇聚成滋养世代的江河,润泽着杨舍的土地。

许庄的一生,似沧江别墅中的繁花,开得安静却夺目。他以仁义为根、园林为笺,书写着乡土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功业,却用生活的点滴、对乡土的热爱与人情的洞察,在杨舍的历史中晕染出温暖的色泽。翻开记忆的书页,仿若看见他在园内踱步,看花开花落,听潮起潮息,把岁月过成一首淡雅的诗。

许蓉:抗倭长卷里的平民英雄

明代张家港抗倭的烽火岁月中,杨舍斜桥的许蓉,在历史的撞击里迸射出耀眼光芒。他无官无爵,却因家国大义,被推上抗倭的前沿,以无畏的勇气与担当,书写着属于布衣的英雄史诗。

当目光触及那尊抗倭英雄许蓉的雕塑,时光仿若猛力倒回嘉靖年间的杨舍。许蓉持剑而立,似在厉声号令,粗糙的衣纹里藏着筑城的尘土,黝黑的面庞上刻着抗倭的坚毅;这雕塑是历史的凝固,将许蓉与乡亲们从泛黄的史页中“请”到眼前,让后人触碰到六百年前那炽热的温度,似能听见历史的回响,震人心魄。

嘉靖时期,杨舍地处江尾海头,成了倭寇觊觎的桥头堡。江阴县令钱錞登门,恳请他统率乡兵保卫家乡,年过半百的许蓉,望着家园可能遭劫的土地,慨然应诺:“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保家卫国,义不容辞”,简短的话语,掀开了他抗倭征程的壮烈篇章。他依照钱錞的部署,征募乡兵、日夜操练,在港口要道设防,让杨舍乡兵成为江阴抗倭的一把利刃,守护着一方安宁。

太仓之战,倭寇来袭,许蓉派族叔许袮、义儿朱贵驰援。当官兵畏缩不前时,许袮、朱贵率百余名乡兵驾着小船奋勇冲锋,浴血奋战,如利刃插入敌阵,却因孤立无援,重伤牺牲。许蓉写下悼诗 “单舟奋勇逐夷船,誓灭妖氛靖海烟”,诗句里,藏着对义士的痛惜,更饱含着抗倭到底的决心,似一团烈火,燃烧着不灭的信念。

杨舍三官堂之战,倭寇分两路侵扰。许蓉亲率乡兵迎击南路之敌,在三官堂展开殊死搏斗。乡兵虽为临时募集,武器简陋,却因他的引领,死战不退。混战中,义仆陈周为护主壮烈牺牲,这份生死与共的忠义,让抗倭的故事更添悲壮色彩,如一曲悲歌,诉说着忠诚与无畏。许蓉退入江阴城后,次日便整合兵力,与官兵夹击倭寇,打得敌人抱头鼠窜,成就了港城抗倭反败为胜的经典战例。

嘉靖三十七年,杨舍筑城,许蓉再次受命。他亲历倭乱之苦,深知筑城关乎百姓安危,于是精心规划、四处募资。资金短缺时,他捐出家财,率六个儿子挑砖垒土,带动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新筑的杨舍堡城,墙高门固、护城河环绕,成为抵御倭寇的坚实屏障。堡城竣工,百姓安居,他写下《筑城乐》《儿女欢》,“儿女欢,昔离乱,今平安”,字句间藏着对和平的珍视与百姓安居的欣慰,似一缕阳光,驱散了战争的阴霾,照亮了幸福的生活。

许蓉,一介布衣,在抗倭与筑城的岁月里,成为杨舍的守护者。他没有显赫的功名,却以家国为念,用血肉之躯铸起抗倭的长城。那尊雕塑静静伫立,与他的故事相互映照——他是历史里的平民英雄,亦是雕塑上永远鲜活的守护者,让后人懂得:无论身份如何,当家国需要时,平凡人也能成为照亮时代的火炬,燃烧自己,点亮希望。

赵翼:杨舍岁月里的诗性余韵

清代嘉庆年间的杨舍,大诗人、大史学家赵翼的足迹,悄然晕染出独特的人文篇章。这位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享誉文坛的智者,将杨舍的烟火、古迹、人情,融入笔端,化作诗文里的深情注脚,似一幅细腻的工笔画,描绘着岁月的风情。

赵翼,字云崧,号瓯北,常州阳湖人。他天资聪颖却家境贫寒,早年尝尽生活的艰辛,苦难如磨刀石,打磨出他的坚韧与才情。科举之路上,他奋力进取,考中举人、殿试探花,入仕后却仕途波折,中年归田园,以读书著述为乐,杨舍成了他人生下半场烟火与诗意交融的停靠站,如一艘小船,在岁月的河流中找到宁静的港湾。

他在杨舍开设典当、建造寓斋,往返于常州与杨舍之间,把时光浸在这片土地的肌理里。夫人程氏病故,他在杨舍小住半年,伤痛与山水共融,似将哀思融入了杨舍的一草一木;炎夏时节,赴杨舍别墅避暑,一月余的时光,他将这里的古迹园林、江海风貌都读成了诗,让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在心底交融。《瓯北集》中收录的30多首杨舍诗文,是他与这片土地的对话——写古渡园林的幽寂,如一幅淡墨山水画,晕染出宁静悠远;写江海渔市的生机,似一曲热闹的渔歌,传递着生活的烟火;写百姓疾苦的揪心,像一记重锤,叩击着仁人的心怀;写士民性情的质朴,若一杯清茶,散发着醇厚的香。

登上杨舍北城的望海楼,他极目远眺,万里长江东逝,海市蜃楼的奇景在眼前铺展,“蜃楼幻出渺难收,尚起江风已海头”等诗句倾泻而下,将江海风涛、古迹神韵凝练成永恒的文字,似把天地的灵气都收进了诗行。游览西郊的华墅、城外的顾家园林,他用细腻笔触描绘“近游百里览郊原,来趁清华墅里村”的山水,在荒芜的顾家园中,发现百年古树的倔强,提议园主修整,让清幽雅趣得以延续,如一位细心的画家,为古老的园林添上生机的一笔。

在杨舍的日子,赵翼是闲适的。寓斋别墅为他遮风避雨,友人叶廷甲的藏书,满足他对历史探究的渴望,冯梦龙《甲申纪闻》等珍贵古籍,让他在史学研究里如鱼得水,杨舍的岁月也因之增添了墨香的厚重。但他又不耽于书斋,常以平民视角观察风土人情。春早二月,处理完典当事务归常州,见“村树放早梅,潮落沙痕换水出”,便有《自杨舍质库回郡》的即景佳作,似把春天的灵动都写入了诗中;遇灾荒之年,见逃荒者“田庐荡尽觅生路,数十人同一舟出”,写下《杨舍见逃荒者感赋》,将对民生的关切融入诗句,滚烫而真挚,如一束光,照亮了苦难中的希望。

赵翼终究在常州老家逝去,可他在杨舍的典当延续多年,杨舍赵姓一支因他生息繁衍。他留下的诗文,是杨舍历史的珍贵注脚,后人透过或豪放、或细腻、或忧思的文字,触摸清代杨舍的温度——有江海的磅礴,似万马奔腾;有园林的清幽,如世外桃源;有百姓的悲喜,像生活的乐章;更有大文人在乡土留下的诗性余韵,诉说着历史与人文交融的永恒故事,似一坛陈酿的酒,越品越觉其味悠长。

郭鸿飞:教化长路上的燃灯者

杨舍的历史长卷中,郭鸿飞是一位默默的燃灯人。他生于清代道光年间,字立甫,号湘宾,以文才与大孝之名,在乡土留下深刻印记,似一颗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他的孝行,如一幅质朴却震撼人心的画卷。母亲重病不能进食,医言需乳方救,在无法觅乳的绝境中,他急得暗中哭泣,竟割下自己的臂肉入药。虽无科学依据,最终也未挽回母亲的生命,却让“大孝子”的声名在杨舍传扬开来,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孝道的天空。母亲离世后,他睹物思人,每读至侍亲的文字便泪如雨下,忌辰祭祀时,更是哭成泪人。这份对亲恩的珍视,成为他为人的底色,也成了他教化理念“忠孝为本”的根源,似一粒种子,在他的生命里扎根生长。

作为饱学之士,郭鸿飞长期担任学官,深知地方教化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杨舍乡学因供佛停办,学子求学无门,他首倡建文社。“与物为春”文社诞生,取自庄子“与物为春”之意,饱含着以母亲般的宽厚滋养学子成长的期许,似一片肥沃的土壤,孕育着希望的幼苗。创办之路艰难,他四处奔走,发动亲朋捐款捐田,凭借自己的资历与声望,汇聚各方助力,如一位辛勤的园丁,为文社的成长浇灌心血。文社开学后,慕名而来的学子络绎不绝,他悉心施教,传授学识更教授道德情操——从修身齐家之理,到礼义廉耻之教,尤其强调孝道,言“忘父母养育恩者,是为忘本”,似一位明灯,照亮学子的成长之路。

在他的影响与训导下,杨舍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物为春”文社历经变迁,演变为梁丰书院、梁丰学堂、梁丰中学,最终成为名校梁丰高中。这一脉相承的教育火种,照亮了杨舍学子的成才之路,让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人,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似一条河流,奔腾不息,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郭鸿飞,以孝立身、以教济世。他在杨舍的岁月,是一段传承与点亮的故事。他用自己的学识、德行化作春风,吹拂着乡土的教化土壤,让文明的种子生根发芽。如今,梁丰高中内书声琅琅,可视为他精神的延续,似一曲永恒的乐章,奏响着教育的旋律。回望他的轨迹,恰似在杨舍教化的长路上,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过去,也照亮后人追寻文化传承与道德坚守的方向。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