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老伯的小桃园
□郭 瑜
母亲最爱吃桃。七月流火,恰逢桃熟旺季,我们驱车赶往素有“蜜桃之乡”美誉的张家港市凤凰镇。沿途红帐篷连成的售桃点如霞似火,却总觉少了几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本真意趣。
索性向着万亩桃园深处驶去,水泥路渐渐瘦成羊肠小道,一路蜿蜒曲折,忽然间,两侧的绿意弥漫过来,是桃树!它们姿态万千,古朴的枝丫向各方伸展,枝头未摘的桃子套着琥珀色纸袋,在风里轻轻晃动,像是挂了满树的小灯笼。
若不是误打误撞,我们断难寻到这处狭长小道上的零星红帐篷。摊位前放着几箱桃子,有大有小。一位老伯正蜷在帆布椅里打着盹,“老伯,桃子怎么卖?”老伯眼里蒙着困意,起身招呼我们进棚。地上有一箱带些小黑点的桃子。“尝尝,不要钱!”他抓起一只带黑点的桃塞过来,指甲缝里还嵌着泥,“今天凌晨三点我下地摘的,这后面的桃园种了八年多了,味道差不了。”母亲拿起带黑点的桃子尝了口,当即赞道:“好吃!这黑点看着难看,剥开皮,里头的桃肉新鲜得很。”老伯听到赞扬松了口气,一旁那只毛发打结的泰迪也“汪汪”叫着,像是在帮着吆喝。
我瞅着摊位角落的一箱桃,试探着问:“这个品种是白凤吧?”老伯的眼睛“唰”地亮了,“对喽!白凤的顶上是尖的,就是快下季了,不甜,现在湖景正当时,买这个准没错!”谈及桃子,他精瘦黝黑的脸颊在日光下泛起了光。
我们坐在小板凳上拉家常,才知他已年过六旬,守着近百棵桃树。“套袋防虫害,一个袋子一毛钱,几千只桃,都得一个个套。”他撸起袖子,胳膊上有道浅疤,“前阵子自己爬梯子套袋,脚一滑摔下来,躺了一星期才缓过来,还好没伤着骨头。”
买桃时,老伯往箱子里放得满满当当,说:“给你们算便宜点,都是自家种的。”临了又执意塞了四个大桃,让我们路上吃。“八月有晚熟品种,稀罕得很,我园子里有几棵,保准甜。”他语气里带着些骄傲,“你们爱吃,到时候再来!”我这才注意到,简易的棚柱上钉了块木板,板上用黑色水笔歪歪扭扭写着“樊老伯桃园”和一串手机号。
原来老伯姓樊。这块不起眼的木板,就是他的全部广告。他不会做电商,也不发朋友圈,生意全靠口碑相传。我不禁感慨,在名叫凤凰的这方土地上,正是如樊老伯一般的农人,他们平凡、坚韧,把日子深深扎进泥土,将所有艰辛化成了甘之如饴的注脚。
返程时,车窗外的桃林渐行渐远,后座上水蜜桃的甜香飘过来,沁人心脾。或许这就是生活吧,就如同那只带斑点的桃子,裹着不光鲜的外壳,里面藏着的,全是用心酿出的甜与暖。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