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以劳育心”帮扶模式——
让“焕采家园”成为老人的“暖心田”
□融媒记者 王 锋
城市化进程加快,让农村空巢老人陷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突破传统单一帮扶模式,以“焕采家园”志愿服务类社会救助关爱项目为抓手,创新打造“以劳育心”帮扶模式,让老年人在翻土播种的劳作中充实生活、探寻乐趣。
日前,记者走进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常沙社区居民王伯家的菜园,一幅热闹的劳作图景映入眼帘:五六名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穿梭在田垄间忙碌着。他们平均年龄65岁,虽两鬓染霜,动作却麻利干练。盛夏的菜园里,杂草借着暑气肆意生长,几乎要将茄子、青椒的枝叶吞没。志愿者们分工协作,有的蹲在田埂边徒手拔草,有的拎着水桶给蔬菜“解渴”,还有的细心地将歪斜的菜架扶正绑牢。不过半个小时,原本杂乱的小菜园便焕然一新,透着勃勃生机。
“由于这里靠近河边,此前全是杂草,夏天蚊虫又多,啥都不好种。”王伯告诉记者,他身患残疾,面对环境改造,自己毫无信心。去年10月,在农技专家指导和志愿者帮助下,这片荒地被开垦成了小菜园,王伯也慢慢投入种植。如今,他的半亩菜园不仅实现了蔬菜自给、解决了部分生活需求,还成了社区的“银龄讲习所”。在这里,王伯向社区老人们分享种植技巧,从一个被动接受帮助的人,转变为主动付出、传递温暖的人,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土地承载着农村老人的归属感,是情感滋养的源泉。为激发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活力,2024年10月,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实施“焕采家园”志愿服务类社会救助关爱项目。通过精准摸排,确认6户农村空巢老人家庭为首批服务对象,组织12名具有种植经验的老年志愿者建成“常阴沙银巢联盟”志愿者团队,构建起“社工+志愿者+农技”的帮扶体系。志愿者们深入荒地开垦整地,让废弃土地重焕生机,同时为老人们配备种植工具,解决后顾之忧。园区还邀请农技专家手把手指导老人们掌握种植技术,让他们在田间劳作时得心应手。此外,项目还开展丰富的田间团体辅导活动,让老人们在共同劳作、交流分享中增进感情。
“我们整合不同领域力量,通过劳动重建、技能培养和社会联结等方式,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保障,形成了独特的‘以劳育心’帮扶模式。”市永联惠民服务中心常阴沙区域主管陈卫介绍。项目实施后,老人在参与土地劳作、亲近自然、挥洒汗水的过程中释放压力、愉悦身心,达到了心灵疗愈的效果。此外,“产出共享”社区互助机制的建立,让老人们将种植的蔬菜彼此分享,不仅增进了邻里联系,也让大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营造出和谐互助的社区氛围。
如今,在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越来越多的农村空巢老人在“焕采家园”项目中收获成果,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分享”的转变。他们的精神世界日益丰富,社会融入度显著提高,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