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8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头版
2025年08月26日

血色江防 革命烈土以税为刃支援抗日

80秒重返1945


扫码看视频


□融媒记者 金心悦

在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一只黑色的旧皮箱被陈列在展柜中。皮箱表面已有磨损,锁扣略显锈迹,但依然庄重,默默“讲述”着当年的往事。

“这是我父亲用过的箱子。”今年94岁的张荷来到展柜前,深情凝视着这件珍贵的遗物。她的父亲叫张国珍——一位34岁牺牲在长江上的新四军江防管理局局长。“我小时候问过他,里面装的是什么。他告诉我,里面装的是‘救人救国的东西’。”尽管岁月流逝,但张荷的记忆依旧清晰。对她而言,这只皮箱不仅是父亲的遗物,更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

1940年6月,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东进沙洲,同年10月,新四军东路财经委员会为了筹集抗日经费,在沿江一带设江防管理局,张国珍被任命为江防管理局局长,在沿江各港口设卡收税。当时护漕港、太字圩港等沿江港口均有管理机构。他便日夜奔波于各港之间,说服原有管理机构接受“江抗”领导,依照新四军东路财经委员会颁布的税收办法,对往来商船征税,为前线部队筹集抗战经费。

“沙洲这边地理位置特殊,临靠长江,每天来往的船只非常多,各港口的税收收入每天能达到七八千元甚至上万元,是苏南东部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张国珍的外孙张帆解释道,“这些钱是用来给新四军购置衣物、药品的,是后勤保障的重要经济来源。”

利益交汇之处,亦潜伏杀机。身处风口浪尖的张国珍,早已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1940年11月,悲剧降临——他遭人绑架,被凶徒装入麻袋,捆紧袋口,沉入江心,英勇就义。那一年,他年仅34岁。讲述至此,张帆语气沉痛:“外公牺牲后,为了纪念他,政府将沿江区命名为‘国珍区’。”

如今,战火远去,“国珍区”已成为历史中的一个地名,但张国珍的故事从未被遗忘。这只黑皮箱,作为烈士生前为数不多的遗物,被纪念馆悉心收藏陈列。它静默如初,却仿佛有无声的力量,向每一位驻足者诉说着那段风雨如磐的岁月。

“我特别想他,经常会去江边看他,”张荷轻声说道,“总觉得他从未离开,一直在望着我,望着家乡一点一滴的变化。”长江,既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发展的同行者。昔日,先辈凭借临江之地利,在汹涌涛声中挺起救国的脊梁;今日,长江依旧东流,码头愈见繁忙——那些张国珍曾奔波过的港口,已发展成为通江达海、货畅其流的现代化枢纽。

走出纪念馆,再次回望柜中那只静卧的黑色皮箱。它早已超越一件文物本身,成为一种象征、一座精神的丰碑。它见证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与无畏牺牲,也提醒着后来之人:历史不容忘却,精神永远传承。那只皮箱虽旧,其所承载的光明与理想,却依然年轻、依然炽热。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